先進制造向新 爭先進位加速
——來自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線調研
10月19日,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蒸汽發生器裝船發運。王繼軍攝
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40周年。作為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秦皇島經開區”)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大膽探索,鞏固提升先進制造業產業基礎,成為對外開放門戶、產業發展高地。在2023年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秦皇島經開區位列第35位,較上年進步了71位,在河北省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一。
近日,記者走進秦皇島經開區,探尋其爭先進位背后的故事。
■ 外資企業由木成林
吸引外資,是觀察一個地方經濟活力的重要窗口。
1985年,在秦皇島經開區成立的第二年,區內首家中外合資企業——邦迪管路系統(秦皇島)有限公司注冊。1992年,區內首家外商獨資企業——秦皇島恩彼碧軸承有限公司落地。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兩家外資企業跳上中國的開放快車,一個發展為母公司最大的制管工廠,一個發展為行業中為數不多的軸承與軸承座生產一體化的基地。
11月9日,恩彼碧公司相關負責人召開討論會,研究如何用好“兩新”政策,對老舊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公司總經理上中勇二說:“我們希望投入2000多萬元購置新設備,讓生產效率更高、生產過程更節能、員工工作環境更好。”
2022年,企業投資900萬元更新了軸承磨削生產線,大大提升了磨圈水平,生產出精度更高的軸承產品。
近年來,從更新設備到建設包材庫再到完善技術樓,企業增資不斷。而中國完備的供應鏈體系,讓他們對深耕中國市場更有信心。
“過去我們很多零部件從日本進口,現在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即便是緊急調貨,不超過一周也能配齊所有零部件。”上中勇二說。
貿易環境更加開放便利,也堅定了企業加碼中國市場的決心。
恩彼碧公司的產品,90%出口海外。為此,母公司在秦皇島綜保區建設了海外倉,產品生產完成后即可進入綜保區,實現快速出口退稅,加快資金周轉。
對于邦迪管路公司而言,2000年起轉型生產汽車剎車管、燃油管,成為飛速發展的轉折點。
在生產車間的飛鋸下料生產線,線鋸頭以每分鐘100米的速度快速移動,將完成涂層的管子切割成一根根不同長度的剎車管。“飛鋸雖然速度快,但是平穩性和精度都能保證,是鋸切剎車管的‘一把好手’。”該公司工廠經理李國成驕傲地說。
從最初的兩條傳統制管生產線,到增加3條德國進口連續制管生產線,企業的盈利水平、工藝技術、產能及品類數量逐步升至全球前列。
“中國市場太大了,汽車市場規模在這20多年突飛猛進,我們的銷售額也節節攀升,成為奔馳、寶馬、通用、長城等知名汽車廠商的主要供貨商。”李國成說。
國內大市場、完整產業鏈、良好的環境吸引眾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助力秦皇島經開區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區內外資、外貿企業分別達到107家、232家。
■ 人最多的地方不是生產線而是實驗室
車間內,熔煉、熱處理、機加、涂裝等工序一氣呵成;生產線上,機器人一刻不停,將一只只閃亮的鋁車輪輕松地搬來運去;流水線上,鋁車輪排隊接受X光無損探傷智能識別系統體檢,有沒有“內傷”一下就能看出來……11月11日,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鋁車輪六號工廠內,生產忙碌進行,卻幾乎看不到工人。
這就是全球鋁車輪行業首家“燈塔工廠”,也是省內首家“燈塔工廠”,代表著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
中信戴卡是秦皇島市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及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2023年鋁車輪產量突破1億只。
生產規模如此龐大,本應繁忙的生產車間卻見不到工人。人都在哪兒?
“在中信戴卡,人最多的就是研發部門。”公司技術管理中心主任李世德介紹,公司位于國內及北美、德國、摩洛哥、日本的7個研發基地,研發人員超過1700名,可以24小時不斷檔開展全球協同研發。
公司建有工程技術研究總院、工業工程研究院、數智化制造研究院三大研究院,還有多個國家及省、市級創新平臺,并與燕山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構建起創新生態資源圈。累計獲授權專利8000余項,構建了材料研究、產品結構優化、生產工藝“三位一體”的輕量化研發體系,可實現從造型理念到批量生產的無縫轉換。
今年2月,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體化壓鑄”全流程解決方案正式發布。它可以將98個汽車零部件合而為一,一次性壓鑄完成生產加工。投入使用后可減重33.4%,扭轉剛度提升15%。十余款應用該技術的產品正在同步開發中。
“輕量化、集成化、綠色化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通過不間斷地科技研發,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助力產業發展。”李世德說。
在秦皇島經開區,像中信戴卡這樣的企業并不少見。
把創新驅動發展放在突出位置,該區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目前,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93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91家。今年1至9月,全區高新技術企業(規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8.12億元,實現利潤51.66億元,分別占全區規上企業總量的65.73%和77.66%。
■ 沿海灘涂“長出”高端制造業集群
11月16日,位于秦皇島經開區東區的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碼頭,天車從生產制造二廠房一直延伸向大海,2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蒸汽發生器由此裝船,運往陸豐核電站。
蒸汽發生器是核電裝備系統中最關鍵的設備之一,能將核反應堆的熱量轉換成300到600攝氏度的過熱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產生電能,業內稱之為“核電之肺”。
將一個個動輒兩三米高、以噸計重的大鍛件焊接起來,是成就這一大國重器的關鍵。
當天,一位焊工正對蒸汽發生器的水室封頭和下部組件進行焊接。水室封頭形似一個大鐵碗,“碗口”直徑4.48米,外側有火焰加熱,工人在作業環境超過170攝氏度的內側進行手工焊接。
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建磊介紹,這個焊縫的外坡口近300毫米,相當于用上千根焊條把兩面“墻”焊在一起,還要保證無裂紋、無氣孔、無未熔合缺陷。
面對高標準的焊接要求,加工足夠精度的大鍛件成為前提。目前,哈電重裝與當地多家企業合作,實現了85%以上的機械加工外包服務本地化。他們還與當地企業共享檢驗試驗設備,為當地企業提供噴砂、熱處理等服務。
“秦皇島不光是個旅游城市,重工業也相當厲害。”張建磊說得斬釘截鐵。
然而,就在哈電重裝注冊成立時的2002年,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腳下的土地是一片灘涂,向東是海,向西是漁村,唯一建成的企業只有一墻之隔的山船重工。
20多年來,張建磊眼看著一座座新工廠拔地而起,秦冶重工、中油寶世順、耀華玻璃集團等骨干企業紛紛落地。
如今,哈電重裝與左鄰右舍共同成長,累計生產核電設備500多臺,產品覆蓋國內外24座核電站。這些擁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國重器,打造出響當當的中國核電“國家名片”。
沿海灘涂上“長出”的,不止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
近年來,秦皇島經開區壯大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糧油食品精深加工、精密電子信息技術及智慧消防、康復輔具及醫療健康五大主導產業。截至今年9月底,五大產業集群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912.36億元,實現利潤66.58億元,同比增長20.3%。
“秦皇島經開區成立之初,便瞄準新興產業梯次布局,孕育出眾多優質企業。正是因為踏準了時代的節拍,才能積蓄發展的能量,帶來綜合位次的前移。”秦皇島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霍春利說,他們將繼續把經開區打造成培育壯大產業鏈群的平臺支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秦皇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