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刨一鑿中,斫制出一張張清麗秀雅的古琴,在指尖輕撫間,傳承著千年古音……他就是衡水市級古琴古法制作非遺傳承人、武邑縣“國林琴社”創始人史國林。近日,在第五屆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中,史國林被授予“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一聽傾心 斫琴之夢始萌芽


冬日的一個午后,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記者驅車來到武邑縣龍店鎮史家村。遠遠的,悠揚委婉的古琴聲便傳入耳際。追隨著琴聲,記者來到了史國林的小院。



“古琴有三音,散音像大地般深沉曠遠,泛音似天籟縹緲悠長,按音如心緒變化多端,彈古琴越久,越是喜歡。”見面后,沉浸在琴聲中的史國林興致勃勃地給記者做起了科普。


史國林出身紅木匠人世家,少時耳濡目染,與錛鑿斧鋸為伍,伴木屑刨花入眠,大匠之道、名匠之夢漸漸在他心中萌芽。16歲時,史國林隨哥哥到北京正式拜師學習明清傳統硬木雕刻家具制作。經過20個春秋的磨練,他熟練地掌握了CAD制圖技術,并將其與傳統的榫接卯合技藝完美結合,使明清家具制作踏上了快車道。他也因技術、人品雙過硬,被一家知名品牌企業先后聘為售后經理、廠長。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客戶要求史國林為其設計定制一張琴案,那是史國林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古琴,也是他第一次靜下心來傾聽古琴的聲音。在琴弦撥動的那一瞬間,他的心弦也被同時撥動了。2014年,帶著成為斫琴師的強烈愿望,史國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斫琴高手于慶坤,從最基礎的挑選木料開始,在“于哥”的指點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邁入了斫琴的神秘殿堂。


一鑿一斧 匠人匠心斫古琴


斫制古琴,是一個非常繁復和漫長的過程,斫琴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木工、雕刻、漆工等技術,還要精通音律、藝術、文化、聲學等。那個時候,各種學習幾乎填滿了史國林所有的閑暇時間。


史國林師承新中國第一代斫琴師、北京民族樂器廠琴箏瑟研習小組組長孫慶堂先生,多年來,經過多方拜訪斫琴師和古琴老師,廣采眾家之長,史國林斫琴技藝日漸精進。他所斫古琴工藝精湛,音色飽滿,深受業內人士和客戶的好評。





“斫琴看似簡單,其實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包括審木、開形、修形、掏挖槽腹、試音、合琴、上底漆、裹布、打磨、上面漆、張弦等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從選材到制成成品耗時少則兩年,多則三四年。”史國林介紹,斫琴首先是選材,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為底。槽腹掏制是斫琴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步驟,琴的發音源于面板與底板所構成的共鳴箱,而槽腹就是要掏出共鳴箱來,可以說這是決定古琴音色的靈魂所在。槽腹的每一刀,憑的是斫琴匠人多年的經驗積累。而刮灰胎是制作古琴最為耗時的一個環節,灰胎是由大漆與鹿角霜調和而成,像刮膩子一樣一遍遍刮到古琴上,等自然干透后再一遍遍打磨,需要的周期比較長,但只有這樣不厭其煩精益求精,才能讓古琴光亮不變色、耐磨耐腐。此后,還需要經過上漆、試音,最后上弦……這么多道工序下來,一張好的古琴需要兩三年才能制作完成。


一生一事 斫琴更是斫心


匠心與手藝鑄就的,不僅是古琴,更是傳承。作為古琴斫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史國林親手制作的古琴每一個環節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張琴也都融進了他對生活的感悟。



2019年,武邑縣國林古琴制作技藝項目被列入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史國林的國林琴舍現有“國林親斫”“國林雅斫”和普通大漆古琴三個系列,產品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等10余個省市區。


近年來,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史國林積極響應號召,走進衡水市工人文化宮,通過公益課堂,為熱愛古琴的市民普及相關知識,向衡水市圖書館捐贈古琴,供廣大市民欣賞、了解。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古琴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青睞的樂器。


“斫琴其實就是斫心,更是在雕琢自己。在斫琴過程中經歷的每一道坎坷,都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就像我所斫出的每一把古琴,刻在琴板上的一鑿一銼,都會讓古琴發出更美的聲音。”史國林表示,今年是他斫琴的第十個年頭,一生只為一事來,在他看來,今后還會有更多個十年伴著他在斫琴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