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建設,聚焦現階段農民群眾需求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重點實事,抓一件成一件,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特色產業興旺,生態環境向好,孩子上學不用愁,就醫看病有保障……近日,記者在山西、吉林、云南、寧夏等地農村走訪發現,群眾可感可及的一個個幸福和美場景,匯聚成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的生動畫卷。
老黃酒“釀”出產業新思路
巍峨高聳的山西雁門關腳下,坐落著小城代縣。走進代縣貴喜酒業有限公司的制酒廠房,大曲香和酒香混在一起,令人“沉醉”。正在發酵的黍米冒著金黃色的氣泡,浮出的酒液色如琥珀、黏稠透明。
“再經過壓榨、滅菌等工序,黃酒就制成了。現在訂單供不應求!”談及家鄉的黃酒,公司負責人高潤林喜不自勝。
代縣氣候苦寒,獨特的自然環境卻是釀酒的絕佳條件。歷史上,民間有著“南紹(興)北代(州)黃酒不賴”的說法,時至今日,代縣生產的黃酒仍被稱為代州黃酒。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地處山區的代縣土地貧瘠,百姓靠種雜糧謀生,日子艱難。不少人窮則思變,決定辦小酒廠闖一闖。
1983年,19歲的高潤林在父親高貴喜的帶領下進入黃酒行業,當時的釀酒小作坊一年產酒不過1000斤。直至2000年,代縣的黃酒廠多是家庭作坊,各自發展,難成合力。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山西省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強鎮和特優農業產業強縣,全產業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代州黃酒專業鎮被確定為山西省首批十大重點專業鎮之一。此后,代縣出臺諸多優惠扶持政策,引導黃酒企業從“單打獨斗”向合力共贏轉變,向“特”“優”發展: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優質黍米育種技術研發;安排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改良釀造發酵生產線;成立酒曲研究室,引導企業加強工藝創新和研發創新,推出苦蕎黃酒、藜麥黃酒、黃酒冰淇淋等多層次多風味高質量產品矩陣……
2024年4月16日,山西代縣的黃酒酒堡展示的部分黃酒產品。(董慧欣 攝)
截至2024年9月底,代縣黃酒產業總產能由2022年的3萬噸增加到13萬噸,產值由1億元增加到3億元,黃酒企業納稅額較2022年增長35倍……
酒香彌漫中,從原材料加工到酒文化宣介,一條產業鏈日漸成熟。“產業鏈帶動5000余戶農戶就地工作,已成為縣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代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閆占龍說。
今年,高潤林投資1500萬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新廠房,對生產設備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他說:“政策好,生意好,生活肯定有奔頭。”
衛生間映照“廁所革命”新成效
如今,72歲的劉金山可以安心在家里上廁所了。
劉金山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四克基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的都是旱廁。蚊蟲多、味兒大,冬天在外面上廁所特別冷,晚上天黑還可能摔跤。“我們都盼著能早點用上干凈、暖和、便利的廁所。”劉金山說。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將“廁所革命”推廣到廣大農村地區,強調“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
遵循總書記的要求,吉林省出臺多項實施意見和技術標準,穩步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將“廁所革命”列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事,一場改革拉開大幕。
“推進‘廁所革命’需要想得更周全。”四克基村黨支部書記都廣春說,起初村里試著改了幾個室內廁所,排泄物用罐儲存,半個月清掏一次。但村民反映屋里總有異味,村里就著手另尋其他辦法。
近幾年,當地政府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完善了污水管道。2023年下半年,四克基村開始整村推進水沖廁所免費改造。
走進劉金山家去年7月經過再次改造的衛生間,映入眼簾的是潔白的墻壁、干凈的地磚,坐便器、熱水器、洗臉盆等一應俱全。“能有這么好的條件來之不易,我每天都打掃!”劉金山說。
2024年8月27日,四克基村村民于占文正在打掃室內衛生間。(李鵬程 攝)
四克基村是吉林省基層治理推進“廁所革命”的一個縮影。吉林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對管網延伸覆蓋、配有污水處理終端的村莊,優先支持“最后一公里”入戶改造水沖廁所;對不具備水廁改造條件的地方,推廣磚混結構、結實耐用的衛生旱廁……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群眾因“廁所革命”這一關鍵小事,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教育幫扶隊書寫東西部協作新答卷
冬日的早晨,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第一中學,清脆的下課鈴聲響起,物理老師劉雪瑤又被幾位同學圍住問問題。
27歲的劉雪瑤是上海市七寶中學附屬鑫都實驗中學的教師。2023年8月,她與9位老師組成教育幫扶團隊,走進烏蒙山區深處,開啟大關縣第一中學支教之路。
初來乍到,劉雪瑤就遇到了“小挫折”:首次課堂小測試,大家的成績不理想;實驗課上,同學們對實驗器具運用不熟練,難以將學過的知識應用于實踐。
認真思考后,劉雪瑤將在上海的教學方式,結合當地實際作了“改良”:增加更多動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親手操作實驗;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個別輔導。
2024年4月21日,云南昭通大關一中教師劉雪瑤(左三)在輔導學生做作業。(李龍強 攝)
“劉老師擅長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各種趣味實驗,提升同學們學習物理的興趣,現在她帶的班級整體成績有明顯提高。”大關一中副校長龍武洪說。
不僅劉雪瑤,幫扶團隊的每位支教老師都在積極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指明方向:“堅持全國一盤棋,相互幫助,特別是沿海地區要幫助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要幫助欠發達地區,都要找準角色。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教育對口幫扶,要把孩子們培養好,這有深遠的意義。”
云南有27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數量居全國第一,對口地區上海僅2023年就派出幫扶教師274人,跨越山海,育人育心。
“通過‘組團式’幫扶,全省去年27所普通高中本科上線率顯著提升。”云南省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
一根網線打開鄉村醫療服務新局面
不久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閆關村的村民潘蘭英突然頭痛難忍,老伴兒急忙送她到張易中心衛生院,醫生初步問診后立即安排她進行了CT檢查。
不到5分鐘,潘蘭英就收到了原州區人民醫院的專家通過遠程診療系統傳回的報告單,她被診斷為腦梗塞。當天,潘蘭英就在衛生院住院接受治療,及時解除了危險。
“幸虧在鄉里衛生院就能把病看了,救了我的命!”記者見到正在輸液的潘蘭英時,她激動地說,過去到縣醫院看病,得坐近一個小時的車,他們老兩口不識字,兒女都在外打工,到了大醫院也是“兩眼一抹黑”。
張易中心衛生院副院長盧永華說,以前衛生院因為缺少專業醫師,片子拍出來不會看,只能讓患者到縣城醫院去看,“送診不及時就會耽誤病情”。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鄉村醫療,強調“要健全適應鄉村特點、優質高效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就近獲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
近年來,寧夏持續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為了讓更多農村群眾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將遠程診療作為破題的重要手段。
“今年衛生院建了CT檢查室,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做影像檢查,片子出來后通過一根網線就能傳到原州區人民醫院。”盧永華說,如今衛生院可以提供X光、心電圖、B超、CT等醫療服務,檢查結果在縣區內互認,患者向上轉診也不用再重復檢查。
2024年10月9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中心衛生院的醫生在為患者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馬麗娟 攝
“看病不僅方便,還便宜呢!”潘蘭英說,她在衛生院做CT檢查的費用不到150元,所有費用按照報銷比例結算后,實際支付會更少。
目前,寧夏已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鄉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遠程影像、心電、超聲實現縣級全覆蓋,初步形成了“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區域互認”分級診療模式。“一根網線”拆除了各級醫院的“圍墻”,推動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打開了鄉村醫療服務新局面。
編輯:姜長淼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