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白地紅龍天雞鈕高足蓋碗。承德博物館供圖


清代紫檀木座銅胎琺瑯塔。承德博物館供圖


承德博物館外景。


小朋友在承德博物館參加“龍年尋龍”研學活動。關鵬玉攝


游客在承德博物館參觀。劉環宇攝/光明圖片


蟠桃仙鶴圖軸(清) 鄒一桂 承德博物館供圖


掃碼參與光明日報微博話題


【博物館里看寶藏】


紫塞大地,古韻悠長。走進古跡與山巒環抱著的河北承德博物館,現代建筑的大氣簡約與歷史的古樸厚重感迎面而來。聳立千年的磬錘峰顯現在方形拱門中,兩者組成了一幅自然與現實融合一體的絕美畫卷。人們走進這里,就如同踏進了一段久遠的歷史長河。


承德位于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歷史上就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互相交融的地帶。走進承德博物館的《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廳,三面銅鑄墻面古典莊重,萬里長城景致、清帝北巡等重大歷史事件躍然墻上。


“康熙皇帝毅然摒棄了沿襲數千年的長城情結,代之而起的是修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發展成一道民族團結的民心長城,隨之也有了后來的木蘭秋狝。”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孫繼新告訴記者,到了乾隆朝及以后,清帝北巡塞外和木蘭秋狝已經成為一項團結各民族的重要政治、軍事活動。


據記載,乾隆皇帝于1741年首行木蘭秋狝。他在位期間共北巡駐蹕避暑山莊48次,秋狝木蘭40次。


在展廳的中心位置,一座體積宏大,工藝精良的“清紫檀木座銅胎琺瑯塔”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這座珍貴的萬壽塔,見證了一段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禪共同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佳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孫繼新介紹,這座塔通高3.5米,重1噸多,由一千四百多個大小部件插接而成,塔身自下至上分為三層,第一層正面刻銘文“大清乾隆乙酉年敬造”。


這座塔將我國傳統樓閣式建筑形式與藏式佛塔造型融為一體,是宮廷制作的精品。乾隆四十三年,六世班禪得知乾隆皇帝要在兩年后的農歷八月十三在避暑山莊慶祝70壽辰,便主動要求入覲祝壽。乾隆皇帝欣然允請,在承德建造須彌福壽之廟,作為班禪到承德后的經堂和居所,還下旨將這座制造于乾隆三十年的萬壽塔,從其母后居住的紫禁城慈寧宮花園寶相樓移至須彌福壽之廟。


如今,寶塔安靜地陳列于展廳,成為跨越時空的橋梁,以特有的方式昭示了我國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光榮歷史。而在距離寶塔不遠處,記述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故事的拓片《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也吸引著游客們爭相觀看。


“以近兩百件文物、歷史檔案、文字史料集中展示的《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作為承德博物館的常設展之一,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時序,以多倫會盟、六世班禪覲見、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深度呈現中華民族走向融合、發展的鮮活圖景,彰顯中華文明包容并蓄的歷史基因和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2020年,這一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孫繼新說。


為了讓展品“活”起來、讓展覽環境動態化,承德博物館努力延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讓展品和展覽背后的文化“立”起來,去喚醒更深層次的文化啟迪、情感共鳴。為此,博物館重點復原了山區已經消逝的五組建筑模型,讓參觀者真切地看到這些建筑與山勢地形有機結合,體會避暑山莊“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嵐之勢”的壯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能夠清晰地看到已經消失的園中景觀,如此精美大氣,似乎離那段歷史更近了!”面對“復活”的園林景觀,游客們無不連連稱贊。


2022年9月,在承德博物館的基礎上,當地將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文物檔案館、文物信息中心等單位合并,共同組建了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博物院現藏可移動文物19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52件(套)。2021年以來,博物館接待考察團2000余場次,游客102.9萬人。今年5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晉升“一級”行列,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編輯:閆海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