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恢復和提升生態環境、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以來,衡水市著力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措施有力、執行高效、成果顯著,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正在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健全機制。我市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出臺《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法治化手段推動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聚焦大運河文化旅游帶,編制“1+1+6”規劃體系(《衡水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衡水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方案》等實施方案),為我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路徑。故城、景縣、阜城縣均成立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圍繞文化保護、綠色廊道、文化旅游、環境保護與修復等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從各個方面,為推進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列出“時間表”、畫出“路線圖”。


聚焦運河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我市大運河沿線各類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基本實現全覆蓋,以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主線,系統梳理大運河沿線的文物、非遺等各類文化資源,逐步摸清文化資源“家底”。故城、景縣、阜城縣均深入實施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并進行沿線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故城縣永濟渠唐宋古武城遺址群考古發掘,已勘探10萬平方米,初步明確夯土墻體300余米,發現大面積建筑磚瓦遺存;景縣大運河華家口夯土險工段保護修繕工程,正在施工;阜城縣南運河堤防維養項目,15處險工險段已全部完工,3處險工險段正在進行鋪設模袋混凝土。同時,河北梆子現代戲“運河題材三部曲”(《桃城巷》《華家口》《運河渡口》)等一批運河主題相關的作品陸續推出,進一步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


改善沿線生態,做好水環境保護。我市大運河沿線持續推進重點區域及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生態保障。全面貫徹落實河長制,對沿線水環境實行全面監測;嚴格落實生態紅線保護政策,利用無人機、漂流船開展全方位巡河,并在大運河重要節點安裝高清攝像頭,構建起智能化視頻監控系統;持續推進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加快生態修復。目前,故城縣水源貫通綜合整治項目,正在渠道清淤及涵洞重建;清涼江阜城段河道治理工程,已清淤17.216公里;景縣河渠連通水利項目正在施工;阜城縣運河西岸綠化提升項目,正在做綠化帶修護;大運河故城段百里景觀帶項目,正在進行美麗鄉村環境整治工作。


創新工作舉措,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我市深入挖掘運河沿線文旅資源,將大運河休閑文化產業帶作為《衡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發展規劃》中重點打造的“三帶”之一,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核心項目產品,打造運河文化旅游項目,塑造運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故城段、董學園、大運河博物館、開福寺舍利塔等景區著手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串聯故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景縣安陵運河文化小鎮、阜城運河水鄉小鎮等項目,推出衡水運河風情精品旅游線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目前,阜城縣百年梨園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完工;阜城縣運河西岸南場村小游園提升項目,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


截至10月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工程有30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中9個項目完工;3個項目正在做前期。1月至10月份完成投資5.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