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全力保護治理河湖生態,促進人水和諧共生


以水為墨,繪就“水美城興”美麗畫卷


11月23日,白鷺、蒼鷺、紅嘴鷗等候鳥在衡水湖上下翻飛,水與鳥相映成景。河北日報記者焦磊攝


隨著氣溫持續走低,衡水湖迎來了候鳥遷徙高峰期,白鷺、小天鵝、大雁、紅嘴鷗、白琵鷺等100余種飛鳥陸續飛抵。11月23日上午,以“探索自然之美,感受生態之魅”為主題的2024衡水湖國際觀鳥節開幕,當天湖面上空鳥浪翻騰,成群結隊的鳥兒時而掠過水面、時而沖向高空。水與城、水與人、水與鳥,相映成景。


衡水,因水而生,以水而興。說到水,就不能不說衡水湖。衡水湖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澤、水域、灘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稱為“京津冀最美濕地”。其北依衡水市區,南靠冀州區,“一湖連兩城”,總面積163.65平方公里,是許多珍稀鳥類南北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也是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部分。


有游客曾這樣描繪這座“鳥類天堂”:“春有天鵝、蒼鷺、紅嘴鷗悠游覓食,夏有白鷺、夜鷺孵化育雛,秋有‘鳥浪’奇觀,冬有豆雁、灰鶴遮天蔽日……”11月20日,記者從衡水市濱湖新區資源保護局了解到,工作人員在當日進行鳥類觀測調查時發現4只白頰黑雁在湖面上歇息、覓食。這是繼雪雁之后,今年衡水湖又一鳥類新記錄,至此衡水湖鳥類記錄增至336種。


10多年來,因湖而建的濱湖新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衡水湖,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修復及水體治理、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護等工作,通過生態補水、生態清淤、沉水植物種植、生態浮島建設,提升了水體質量,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


談及衡水湖生態保護的成果,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劉廣寧說:“青頭潛鴨、震旦鴉雀、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每年來棲息、育雛,證明衡水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湖中村”整體搬遷,近湖的企業飯店或關停或遷移,封堵取締引水河渠兩側各類污水排放口……近年來,該市保護衡水湖生態的舉措一個接一個。《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河北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等一系列法規、文件的出臺,讓衡水湖保護和管控走上了法治道路。


衡水深入推進衡水湖生態清淤、基底改造修復,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今年先后實施3次引水工作,引水約5000萬立方米,水質總體穩定保持Ⅲ類。全力推進衡水湖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生態名片越擦越亮。或研學、或賞景、或觀鳥,一批批學生、一隊隊鳥類愛好者奔赴衡水湖,盡情感受生態之美。


衡水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鍋底”。該市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發展農業灌溉水源置換46.98萬畝,發展噴灌、微灌和高標準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5.5萬畝,穩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1.5萬畝。全力推進河湖水系連通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整治河渠長度71.56公里。


同時,衡水扎實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2023年成為全省首批縣域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建設全覆蓋的地級市。今年以來,滏陽河、滹沱河等20條河流(段)列入年度幸福河湖建設名錄,提早完成建設任務并在全省率先全部完成省專家組評價。


作為全國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衡水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城市排水體制由雨污合流制向雨污分流制的轉變,消除了城市黑臭水體形成的根源,市區黑臭水體全部退污還清。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