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邑線路研學課程榮獲2024年第四屆世界研學旅游大會優秀案例三等獎,故城文旅集團總經理張寧寧(左)在頒獎現場
“運河古邑——古城研學之旅”獲河北省研學旅游線路賽項一等獎
“故城母親河”獲河北省研學旅游課程二等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近年來,故城縣委、縣政府從精心策劃的文旅項目,到獨具匠心的研學路線,再到提供多樣化服務與體驗,搭建起連接研學旅游需求與供給的堅固橋梁。10月11—13日,第二屆河北省研學旅游大會在故城如期舉行,素以“運河明珠 多彩故城”之稱的故城敞開懷抱,喜迎四海賓朋。同時運河古邑研學線路獲河北省研學旅游線路賽項一等獎,“故城母親河”獲河北省研學旅游課程二等獎。11月4日到7日,在2024年第四屆世界研學旅游大會上,故城文旅集團總經理張寧寧重點推介了故城縣運河古邑線路研學體系和董子學村研學基地,值得祝賀的是,運河古邑線路研學課程榮獲優秀案例三等獎,借此將故城文化搬上了世界的舞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董仲舒”“京杭大運河”“節振國”“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故城先賢輩出、歷史遺存眾多,這是老祖宗留給故城的豐厚饋贈。故城縣積極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散落在941平方公里“文化明珠”串點成線,創新推出了4條主題研學線路,11個具體點位,配套形成了17門精品課程。
故城文旅集團總經理張寧寧在2024年第四屆世界研學旅游大會上推介了故城縣運河古邑線路研學體系和董子學村研學基地
研學旅游已成為故城打開“文化之窗”,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密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更好發揮研學游守好文化根脈的作用,故城縣從全縣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開發了4套小學4-6年級的縣域主題研學線路課程,分別為運河主題的“運河古邑”線路研學課程、人文主題的“文墨書鄉”線路研學課程、產業主題的“工農智興”線路研學課程、紅色主題的“紅色征程”線路研學課程。從全縣重點研學基地深度學習體驗的角度開發7套小學4-6年級的研學基地課程;從全縣城市文化宣傳和核心文旅資源有效創新利用的角度為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和董學園兩個重點研學基地開發涵蓋初中段、親子(幼兒園大班)、成人的全齡段研學課程產品。
在故城大運河旅游集散中心,老師為研學的學生們講述大運河與故城的關系
在二道街山西會館,研學的學生們進行運河研學線路的拼圖組裝
研學的學生們在董學園中學習施禮的正規動作
為使研學者深入地了解故城、認識故城、記住故城,故城文旅集團開發的研學課程圍繞提升認知力、創造力、行動力、意志力、領導力、親和力為核心目標,以國內古今演變、中外發展對比、故城地域條件、當代生活鏈接、未來發展趨勢等五大課程視角串聯,形成內容豐富、視野開闊、關聯生活、多維互動的研學課程內容。
運河古邑研學線路聚焦大運河文化,通過《運河時光機》、《故城母親河》、《運河成長記》、《這里有個山西人》、《面粉里的大運河非遺智慧》、《百米畫卷尋故城》、《慶林寺塔的符號秘密》、《飄來的外國人》等一系列課程,通過參觀講解、手冊任務、實踐教學、互動課堂、手作體驗、科學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們對大運河概念形成宏觀認知。文墨書鄉線路課程以“傳承文化、啟迪智慧、培養能力”為核心理念,圍繞“董子與故城的關系”,以董子學村、董子思想智慧、故城儒學遺風為線索,旨在通過通過參觀講解、手冊任務、實踐教學、互動課堂、手作體驗、科學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對董子文化形成基礎認知,品讀儒鄉古韻千年文脈,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提升自我管理和創新能力。工農智興研學線路以古代中國農耕文化、農業手工業數字經濟社會生產力的演變、食育飲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為線索,帶領參與者一起認識故城發展的新活力、感受古老智慧與新興科技的交相輝映。紅色征程研學課程圍繞故城紅色文化,以故城抗戰歷史、英烈故事為課程線索,設計了《赤膽忠心》、《少年英雄》、《護國先鋒》、《我為英烈獻朵花》、《英魂不朽》、《烽火歲月》、《時空對話》、《戰術有道》、《我愛我的祖國》等課程,讓孩子們從英烈故事中傳承革命精神,在實踐體驗中深化愛國情懷。
此外, 故城文旅集團還與周邊30余所研學機構、50余所教培機構多次交流研學心得,得到了各機構的肯定和好評。
在二道街鄭法祥小劇場內,研學的學生們與演員互動學習
在故城段大運河水工智慧館,研學的學生們用手中各色的橡皮泥做制作手工
在以嶺康養莊園的金蟬知識大講堂上,研學的學生們認真的聽老師講述蟬的各種價值
完備的研學場所、豐富的課程體系及充足的后勤保障已吸引來自京津冀、山東、山西等地研學者。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故城縣共開展研學活動400余次,研學學生超20000人次。
故城,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研學的真諦,引領著縣域教育的新風尚。
“故城研學旅游2.0”已揚帆啟航。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故城,研學游以更好的體驗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新道路,有力提振了文旅消費市場。(圖文/徐秀麗 郭艷寧 范立景 于興釗 )
編輯:閆海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