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大米千里產,今朝水稻村邊生。11月23日,在冀州區“衡水湖水稻種植綜合體”項目種植基地,金黃的稻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一臺臺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脫粒,伴隨著陣陣機器轟隆聲,稻田里留下了一排排整齊的收獲印記,田邊一車車的“臨時糧倉”收滿稻谷。



“今年這3000畝水稻長勢不錯,預計平均畝產可達750公斤,平均每畝收益500至600元。”天津順鑫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江在田間忙碌著,一邊指揮機器收割一邊介紹,田間的水稻品種涉及津育粳22、津原89、香糯18、香糯19等十余個品種,具有抗倒伏、抗鹽堿的優良特性。



據了解,由于緊鄰有著“千頃洼”之稱的衡水湖,冀州區冀州鎮臧家冢村曾經是一片荒蕪的鹽堿地,如今卻是稻香蟹肥。這是衡水市首個大規模“蟹稻共生”試驗種植模式的成功實踐地,采用了“水稻種植+稻田蟹養殖”的生態農業模式,不僅匯聚了來自天津、涿州的三家合作伙伴,分別負責種植操作與管理、提供種苗蟹苗技術支持與文旅項目的規劃運營,還得到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及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使得3000畝鹽堿荒地搖身一變,成為了綠色高效的生態農業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