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網絡文明,目的在于創建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沒有污染的綠色網絡環境。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近11億人(10.9967億人)。近年來,我國深入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上網蔚然成風,網絡空間文明創建成效顯著。
進一步培育網絡文明,需要更多好網民“添磚加瓦”。
爭做好網民,應該得到更多價值認同。網民的本質仍是公民,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有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而非生活于真空的“網蟲”和虛擬人。由此來說,培育網絡文明,需要廣大網民具有最基本的公民素養,比如講究公序良俗、遵守倫理道德和有關法律法規,具備社會責任感等。網絡雖無疆,言行應有界,要自覺抵制網絡低俗之風,抵制有害身心健康、有害社會公序良俗、危害網絡安全和國家的各類信息,讓網絡污穢無處藏身。
人人都做好網民,互聯網才是真正的、全面的“互利網”。如今,我們的工作、學習、休閑、吃住、購物等,都離不開互聯網。如果大家都有意識地做網絡謠言的“過濾器”和“粉碎機”,就會使更多人免受網絡謠言的誤導或誤傷;當每個網民都是主流價值的積極傳播者,網絡發聲就不會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不會情緒化、對立化,激化各種矛盾;當每個網民都是低級趣味的堅決抵制者,才能遠離網絡垃圾和污染,“入目皆芷荷,撲鼻是芝蘭”;當每個網民都是網絡秩序的自覺維護者,網絡空間就不會有隱私泄露、造謠誹謗、污蔑抹黑、網絡詐騙……培育網絡文明、捍衛網絡安全,是每個網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人人共享、人人有責,更需人人盡責。
爭做好網民,需要從身邊“小事”做起,不棄微小,方成大德。“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無論是在現實社會,還是在網絡世界,文明建設的成就均來源于細節建設,來自于一點一滴的積累。正如小行為也會危害社會文明一樣,小行為也會危害網絡文明。較多事實已證明,一個看起來很小的不文明上網事件,有時竟會發酵成非理性的“網絡狂歡”。比如今年2月,有網紅擺拍“秦朗丟了寒假作業”的視頻,竟引發眾多所謂“自媒體”競相跟進炒作,衍生出“秦朗舅舅”“西場小學”等多個熱搜話題,這種為博流量不惜編造故事的行為既對相關學校造成不良影響,又浪費了社會的注意力,擾亂了公共秩序,混淆了視聽,誤導了公眾,嚴重破壞了網絡生態。網絡文明的概念看似很大很抽象,但落實到行動中則很具體很實在,比如在網絡世界尊重他人、不侮辱謾罵,以禮待人、不污言穢語,實事求是、不炮制虛假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等等。以細微舉止,成就網絡大文明,正所謂“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網絡文明建設,既是為了廣大網民,也要依靠廣大網民,好似一座大廈,每個網民的努力是建成它的一磚一瓦。網絡生態是河清海晏還是烏煙瘴氣,最終還是取決于每個網民,用自身點滴努力,傳遞更多正能量,不斷發出更多好聲音,讓網絡音符合奏出向善向上的旋律,讓互聯網造福更多人。(文明網評員 何勇海)
編輯:王秀
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