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芯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書畫作品的美觀與長久流傳離不開隱于幕后的裝裱技藝。作為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裝裱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用時短、造價低的機器化裝裱盛行,傳統的手工裝裱技藝變得尤為珍貴。在衡水市區商貿城,有一位堅守手工書畫裝裱26年的手藝人,他就是桃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書畫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范志新。他以執著與熱愛,讓這項古老技藝在新時代依舊閃耀著獨特光芒。
拜師學藝 懷揣夢想踏上征程
近日,記者來到范志新的工作室時,他正專注地為一幅畫量尺寸。他的動作輕柔且精準,眼神中透露出的認真勁兒,仿佛在對待稀世珍寶。“可別小瞧這一步,尺寸若有偏差,裱紙尺寸也會隨之出錯,上下就不對稱了。”他放下手中工作,微笑著向記者介紹自己與這項傳統技藝的深厚淵源。
范志新今年49歲,邢臺市清河縣人。17歲時,他跟隨親戚來到衡水,在一家工廠當工人。因自幼喜愛書畫,他一邊打工,一邊拜師學寫毛筆字。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對字畫裝裱產生了興趣,還常從書本中汲取相關知識,并立志要成為一名手工裝裱藝人。1998年春天,范志新懷揣夢想與東拼西湊的1萬元錢,踏上了赴京學藝之路,拜入北京榮寶齋裝裱大師王辛敬門下。
學徒生涯對毫無基礎的范志新而言,是充滿艱辛與挑戰的旅程,但他憑借對書畫裝裱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堅定地一步一個腳印前行。手工裝裱有托芯、晾干、下料、鑲邊、覆背、磨光等幾十道工序,裝裱一幅作品一般需要一個多月。范志新不斷摸索、嘗試,沉浸其中,常常會忘記吃飯、睡覺。
回憶起初學裝裱,范志新笑著道:“那個時候,沒少‘吃’師父的木尺子。 手工裝裱一定要有過硬的技藝。 ”在師父的悉心指導下,他逐漸掌握了裝裱的技巧和精髓。
幾經波折 堅守初心永不言棄
晾干
1998年底,范志新回到衡水,他習練書法,并自己進行裝裱,遇到問題就打電話請教師父。隨著不斷練習實踐,他的裝裱技藝愈發嫻熟,找他裝裱字畫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客源增加,他租賃房屋開了一家手工裝裱店。當時,因經濟拮據,租完門店后已無錢裝修,他便自己踩著椅子刮大白、搬桌子……很快,范志新的店面開張了。
店面開張后,范志新空閑時仍然堅持赴京向師父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手工裝裱技藝。時代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機器膠膜裝裱的興起,沖擊著傳統手工書畫裝裱行業。“記得1999年,衡水開始有了機裱,那時我的客源就逐漸變少。”范志新告訴記者,他曾猶豫是否早日關門以減少損失,可想到近年來積累的客源,以及支持他的眾多朋友,便咬緊牙關堅持下來。范志新一邊打工,一邊守著店面偶爾接幾個手工書畫裝裱的活兒維持生活。
2006年,命運給了他沉重一擊,父母先后患重病,他無奈關閉門店回老家照顧父母。那段日子,經濟來源幾乎斷絕,生活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但他始終未放棄對傳統技藝的熱愛。父母去世后,他帶著妻兒重回衡水,借錢租下門店,繼續書畫裝裱事業。
范志新告訴記者,很多人圖快和省費用,選擇機裱。機裱流程簡單,通過高溫壓合的方法,將畫芯和裝裱材料粘合即可,所用膠膜無法融解。傳統手工裝裱用漿糊,一幅采用手工裝裱的書畫作品即便存放幾百年,仍可再次揭裱修復。所以,他堅信傳統技藝的獨特價值和魅力無可替代。
“做生意與書畫裝裱同理,急不得,要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成功。”這是范志新經營多年門店后悟出的道理。如今,經范志新裝裱的字畫已近萬幅,他已然成為圈內小有名氣的手工裝裱師,眾多書畫愛好者慕名前來請他裝裱,與他交流書畫心得。
夫妻搭檔 傳承手工技藝
在范志新的指導下,妻子孫煥文也成為一名裝裱師。為了傳承書畫裝裱傳統技藝,只要有人前來學習,范志新和妻子孫煥文總是傾囊相授,特別是對家庭困難的學員,他們除了無償授課外,還在生活上予以幫助。在他們的努力下,學員們掌握了手工裝裱技藝,有的留在衡水從事書畫裝裱,還有的前往北京、廣州等地工作。
如今,隨著書畫藝術走進更多家庭,范志新的生意越來越好。作為桃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書畫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范志新希望今后能走進校園,為學生們免費授課,讓更多人體驗和學習手工裝裱技藝,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當今社會熠熠生輝,煥發出新的光彩。
攝影 夏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