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冀州區古城社區聚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這一中心任務,構建起“黨建+12561”機制,全力打造“黨建+網格化+信息化”社區治理新模式,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建立由黨建引領的多元共治體系,實現組織建設規范化。古城社區黨總支下設2個黨支部,劃分為6個黨小組,做到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院中、黨代表引領樓道單元,實現社區黨組織全覆蓋。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與10家創城包聯單位、8家駐社區單位,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研究社區治理和服務工作。落實社區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網格員、綜合服務站“六位一體”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物業聯席會制度,促使物業公司步入規范化軌道。組織成立湖城·愛心媽媽工作室、愛心學堂,為轄區“一小”搭建服務陣地。成立社區志愿服務隊、光影服務隊、紅歌隊、老黨員志愿隊等,并聯合冀州春暉義工協會、衡水好人網冀州站等社會組織成立社區志愿聯盟,建立“社工+志愿+社區”聯席會制度,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和聯盟化。



強化網格化、信息化“兩大支撐”,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古城社區著重規范網格治理領導體系、劃分標準以及網格員選任標準、職責、待遇、管理機制等,明確信息員、宣傳員、調解員、服務員、治安員“五員”職責,實行周例會、月分享、季擂臺賽機制,提升整體素質,使網格員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依托冀州區全域社會綜合治理智慧平臺,推動網格化與信息化充分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智慧冀州”APP,及時發現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民生冀州”小程序、7100000、8991234便民服務熱線、微信群等方式,收集居民各類訴求,解民憂、幫民難。



推行“五民”工作法,實現全民參與常態化。為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古城社區在實踐中推行“五民”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在社區日常工作中,由網格黨小組組長和網格員牽頭,收集居民議事議題;由社區書記牽頭,通過“居民議事廳”、鄰里守望室、“冀城小院”拉呱會和57個線上“有事好商量”居民議事微信群等多種形式,組織召開居民議事協商會議;社區黨總支根據事項的具體情況,組織居民成立專項小組,通過議事會研究,將社區一些常見的“矛盾點”轉變為“和諧音”;實施網格員聯系戶制度,讓網格員真正成為居民身邊的“幫大哥”“幫大姐”;成立由居民代表為主體的評估小組,不定期對社區服務事項、居民訴求工單辦理、居民實施事項等進行評價,形成“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濃厚氛圍。



落實六項機制,實現便民服務制度化。古城社區制定并落實組織調度、包案責任、閉環管理、民生服務、量化評價、近鄰服務六項保障機制,進一步推動“基層黨建+網格化+信息化”社區治理模式走實走深。針對12345政務服務熱線、冀州區8991234服務平臺分派的居民訴求工單,及時召開黨建聯席會、物業網格員聯席會,與相關部門溝通,研究問題解決方法。居民反映的疑難事項,均由一名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牽頭,社區包片工作人員、網格片主任、網格員參與解決。實行“收集-交辦-處置-反饋-驗收-回訪”六步閉環運行機制全面提高居民訴求辦理質效。落實社區黨員干部聯系點、社區書記民情日志制度,把上門服務、代辦服務、錯時服務作為工作常態。將各網格及網格員解決居民訴求的處置率、辦結率、滿意率,作為網格員待遇報酬的重要依據,有效增強網格員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開展文明集市、微心愿征集等一系列便民服務活動,逐步形成黨組織建平臺、合伙人“唱戲”、居民共參與、便民服務零距離的工作機制。



塑造社區治理品牌,實現社區建設特色化。古城社區黨總支依托轄區內古城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古冀州的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冀州歷史文化底蘊,堅持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精神動力,轉化為社區治理的強勢,初步形成了“古城文化、國學文化、法治文化、科普文化”四大文化。組織社區居民開展古城遺址研學、愛心學堂、“我們的節日”、法律知識講座、科技周、科普日、科普講堂等活動,通過“宣、游、探、讀、講、繪、武”等形式,傳承大禹治水的敬業、無私奉獻精神,給“歷史經緯、文化古城”社區治理品牌注入新的動力,提升社區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