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在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果蔬種植基地里,一座座新型設施拱棚整齊排列。大棚內,黃瓜、西紅柿、彩椒、茄子等各類蔬菜長勢喜人。


10月23日一大早,園區工作人員張佳鑫就走進一座西紅柿大棚內。他徑直來到棚頂掛著的一個電子顯示屏前,仔細閱讀了屏幕上顯示的溫度、濕度等數值后,便在自動化設備前按動按鈕,進行調節。


“這兩天降溫厲害,而且晝夜溫差大,需要密切觀察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及時調整。”通過調節數值,大棚內的溫度逐漸升高,電子屏上的數值也開始發生變化。


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拱棚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自動化設備。


透紅的西紅柿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著亮光,讓人垂涎。張佳鑫隨手摘下來一個熟透的西紅柿,自豪地向記者展示。“您看,我們這西紅柿汁多味甜,還個個都是沙瓤的。”他說,這些大棚的蔬菜之所以能夠長得這么好,多虧了大棚里的“智慧大腦”的加持。說著,張佳鑫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APP演示起來。通過手機,他同樣可以隨時隨地設定施肥量、給水量、溫度等。通過物聯網鏈接實現了對蔬菜大棚的全方位24小時監測。如今,這種數字化農業種植模式,已然讓冀州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實現了一個“智慧大腦”代替了多人種植看護。


 


“這里是我們的指揮中心,就是園區的‘智慧大腦’。”在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蔬菜館,一塊碩大的顯示屏上,園區各個蔬菜大棚的景象可以隨時切換,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采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這個電子大屏除了可以查看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外,還可以及時切換并查看大棚實景,掌握棚內情況。由此,技術人員可以實時查看大棚各種設備的監測情況并進行預警分析,讓種植更精準、生產更高效。除了可以根據采集到的各項數據進行“智慧種植”,這里的物聯網智能遠程控制柜還能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根據環境和蔬菜長勢,進行自動補光、通風、換氣。


近年來,冀州區著力打造高質量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推進冀州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示范園位于冀州區徐家莊鄉榆林村北,以種植番茄、椒類為主。園區目前擁有五種棚型,分別為玻璃智能溫室、冀州型單膜棉被拱棚、冀州型雙膜棉被拱棚、壽光第九代日光溫室、裝配式低碳日光溫室,所有大棚、設備均已實現聯網控制。



“我們這里的果蔬產品都配備專門的二維碼,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一掃這個二維碼,就能輕松追溯到這些果實‘從一粒種到一個果’的每一個生產、流通、運輸環節。”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人劉曉晨介紹,示范園的果蔬產品主要運往超市和農批市場,在使用了京東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后,園區果蔬銷量上漲了30%左右。


記者看到,在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上,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內每一批次的果蔬都有詳細的種植記錄、生長環境數據、加工過程信息等,消費者只需掃描產品上的溯源二維碼,便能全面了解。除了溯源功能外,該平臺還具備可視化配置能力,消費者通過掃碼還可實時看到所購買果蔬的種植基地現狀。借助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積極主動實行產品追溯管理,幫助企業、農戶從源頭提升產品質量,進一步帶動種植區內的標準化能力建設。


如今,通過“龍頭企業+專業運營+金融+農戶”的管理模式,堅持“種植標準化、監管智慧化、管理組織化、營銷品牌化、服務融合化”,冀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實現了“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園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檢測、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冀州區以“智”提“質”,數字科技賦能農業生產管理,讓農業盡顯“科技范兒”,還為果蔬的流通、運輸等環節裝上“智慧大腦”,讓“菜籃子”拎得更穩。劉曉晨表示,冀州“生產+加工+銷售+溯源”四位一體的“菜園子”現代體系正加速形成,“智慧大腦”的推動下,正在加速冀州果蔬進京,將會有更多“京南菜園子”的優質農產品直通消費者的餐桌。


目前,冀州區的果蔬種植面積已達5.35萬畝,現有主要果蔬品種20余個,年產果蔬12.2萬噸。下一步,冀州區將進一步推廣數字農業發展模式,帶動冀州全域農產品實現標準化和數字化,打通互聯網銷售渠道,進一步增強冀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全區鄉村振興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