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紅色印記主題館、弓仲韜故居……9月20日,走進安平縣臺城村,濃郁的紅色氣息撲面而來。
1923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弓仲韜,回老家安平縣臺城村建立起中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臺城特別支部。1924年,弓仲韜又主持成立了黨在河北的第一個縣委——中共安平縣委。
傳承紅色基因,唱響時代新曲。如今的臺城村,堅持走“黨建引領+紅色文旅+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秋日暖陽下,臺城村西的半夏種植基地里,成片的半夏如綠毯般在大地上鋪展。田地中間,幾名村民正有說有笑地為半夏除草。
以前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村民收入有限,日子過得并不寬裕。這幾年,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力發展集體合作社,通過將集體合作社土地流轉給大戶承包,推廣種植半夏、油菜、芍藥等經濟作物。
“我家6畝地,每畝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收入。自己再打個零工,一天也能掙個一百多元。”正忙著給半夏除草的村民魏巧笑著說,現在看娃、掙錢、顧家都不耽誤,這樣的好日子以前可不敢想。
“嗒嗒嗒嗒……”走進村民趙京偉的織網車間,只見7臺織網設備馬力全開,一軸軸上百斤重的鐵絲原料經機器加工后,變成了用途廣泛的黑絲布產品。
“前幾年,村黨支部幫我淘汰了落后的織網機,換上了新設備。”趙京偉說,“新上的織網設備自動化程度高,生產出的產品質量更好。現在主要接外貿訂單,年銷售額超100萬元。”
為加快發展絲網這一當地特色優勢產業,村黨支部還積極組織村民學技術、跑銷售、找市場。如今,全村約80%的村民從事絲網產業,擁有大大小小的絲網加工企業200多家,人均年收入超兩萬元。
火燒、包子、大鍋菜……還沒到中午,村民弓洪偉、周艷夫妻倆就在村東廣場的攤位上忙活起來。他們早先在外地打工,聽說村里發展紅色旅游,就回來開了這個小吃攤。開業4個月來,夫妻倆每天收入少則三四百元,多則七八百元,生意興隆。
依托紅色資源,臺城村黨支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業,以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村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通過土地流轉、民房入股等形式,重點打造紅色印記主題館等21個項目,一個集黨性教育、紅色旅游、研學體驗、課程培訓于一體的紅色文旅綜合景區逐漸成形。
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增收致富也有了新路子。“家里的幾畝農田都入股了村集體的合作社,再加上這個小吃攤,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弓洪偉笑得合不攏嘴。
“弓仲韜開創了‘敢為人先,勇于奉獻’的臺城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努力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帶領鄉親們把日子過得更紅火!”臺城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建輝說。
編輯:閆海雪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