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村、507戶人,每年創造經濟效益1.4億……這就是位于燕山長城腳下的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艾峪口村,又被稱為“京東板栗第一村”。


近日,記者走進艾峪口村萬畝板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探訪新品種、新技術如何在一個燕山深處的小山村落地生花,讓有3000多年種植歷史的板栗村走上增收致富新“栗”程。


燕山腳下的艾峪口村。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金秋時節,寬城滿族自治縣漫山遍野綠意婆娑、生機勃勃,枝繁葉茂的板栗樹上結滿沉甸甸的“刺球”。一大早,栗農們就手持長竿,穿梭在林間,靈巧地敲打著成熟的栗球,板栗掉落地上,再仔細撿拾收集起來。


“今年我家種了80多畝的栗樹,長勢不錯,收獲16噸栗子不成問題。”40歲出頭的劉敬源是土生土長的艾峪口村人,從小就看父親種栗樹,今年是他管理栗園的第15個年頭,他笑著說:“不是我自夸,我們村板栗有這么好的發展,多虧我當年請來了王廣鵬老師。”


艾峪口村地處燕山山脈東段,海拔300米,全村耕地面積僅有1030畝,山地卻有9700余畝,因當地晝夜溫差大,區域周邊蘊藏大量鐵礦金礦,非常適宜板栗生長,因此栗樹種植歷史悠久。然而,在長期種植過程中,栗樹的產量卻越來越低,品質也越來越差。


成熟的栗子掛在枝頭。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十幾年前,村里全是原生栗樹,板栗品種混雜,栗樹枝葉繁茂長得像楊樹一樣高大,一年卻只產幾斤板栗,口感差、采摘難、產量低、病蟲害嚴重,村民的生活難以為繼。”艾峪口村村支書賈中友回憶,2016年,全村500多戶人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11戶。


彼時,劉敬源從父親手里接管了栗園,正發愁怎么樣讓栗樹增產的他聽說,距離不遠的塌山鄉西溝村的板栗樹豐收了。


“當時他們村一棵栗樹能收15斤栗子,是我們這產量的好幾倍呀!”劉敬源經過打聽得知西溝村板栗豐收的秘訣是“背后有高人”——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黨總支書記、研究員王廣鵬。


王廣鵬(中)與劉敬源(左)查看板栗長勢。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劉敬源回到村里,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村支書,兩人一合計:“走,找專家學技術去。”


2013年農歷正月十六,艾峪口村村兩委干部組織了70多名村民,開上13輛車,浩浩蕩蕩直奔地處秦皇島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聽說有70多人找他,王廣鵬顧不上披外套,就跑到了大門口,面前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栗農想要改變現狀的急切和渴望讓我深受震撼。”王廣鵬回憶第一次與栗農見面令他印象深刻。


考察當地板栗產業現狀,組織農民召開現場培訓會,提出當地板栗發展建議書,王廣鵬帶領團隊來到了艾峪口村。


“解決艾峪口村板栗品質差、產量低、病蟲害嚴重的關鍵就是升級品種和更新技術。”王廣鵬介紹,針對村里的情況,他推薦選用最新培育的高產、優質、省工型板栗新品種“燕山碩豐”“大板紅”,及“矮化控冠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和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手段。


王廣鵬(左三)與寬城縣林業局工作人員探討板栗產業發展路徑。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然而新品種和新技術的落地并沒有想象中順利。


推行“矮化控冠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要對高大的栗樹進行間伐。可是讓老百姓砍樹,他們接受不了,好好的樹為什么要砍了,砍了樹產量還能提高嗎?


面對村民的質疑,王廣鵬下定決心,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他首先想到劉敬源,先給年輕人“換腦”。通俗易懂講原理,手把手做示范,讓年輕的種植戶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技術和新品種,劉敬源家的栗園建立起了核心示范區。


“我免費提供新品種嫁接到劉敬源的栗樹上,按我指導的技術管理,保證三年讓栗園產量翻倍,如果減產,我們來承擔損失。”王廣鵬作出承諾。


第一年,嫁接栗樹見果;第二年,新栗樹與老栗樹產量持平;第三年,新栗樹是老栗樹產量的1.5倍,經濟效益翻了一番,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嘗到實實在在的甜頭。


成熟的“大板紅”板栗。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大板紅’這個品種,顏色亮麗,糖度高,香氣濃郁,極適合糖炒,每斤收購價格比別的品種高出1元到1.5元,并且抗旱、耐瘠薄,管理省工,受到廣大種植戶和收購商的歡迎。”省農科院昌黎果樹研究所板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張樹航介紹。


如今,艾峪口村萬畝板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大板紅”“燕山碩豐”“燕山早豐”板栗品種栽培率80%以上,艾峪口村成為周邊縣市優良種苗采集和擴散地;以輪替更新整形修剪技術為代表的生產技術覆蓋率90%以上,該基地成為輻射周邊縣市20余萬畝的核心示范基地樣板;依托新品種和新技術的規模應用,艾峪口村板栗生產管理省工30%以上,畝增收30%至40%。


賈中友(左)與張樹航討論栗樹種植技術。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我們只有針對基地的需要、產業的要求和市場的變化,不斷研發新的技術,選育新的品種,才能更好地為栗農服務。”王廣鵬說。


近日,在石家莊召開的河北省科技大會、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廣鵬帶領團隊完成的板栗優異資源挖掘、高效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培育應用項目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現在王廣鵬老師是我們寬城滿族自治縣的大明星,如果王老師來村里開培訓會,準保會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劉敬源興奮地說,如今十里八鄉沒有人不知道王廣鵬的名字,有一次王老師在他的栗園開觀摩會,來了1200多人,除了寬城、興隆本地的,還有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遷西縣的、遵化市的,最遠是從北京懷柔區來的。


在多年的科技服務工作中,王廣鵬帶領團隊培養了一批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和技術致富帶頭人,激發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跟著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學習,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提升,被評為了高級農民技師,省級鄉土專家,市縣兩級特聘農技員。”劉敬源笑著說,2019年,在第四屆京津冀果王爭霸賽上,他采用王廣鵬教授的新技術生產的板栗榮獲了“果王”稱號,由他帶動指導的種植戶生產的板栗也獲得了“金獎”。  


王廣鵬詢問栗農銷售情況。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艾峪口村現板栗栽培面積增加至9000多畝,年產板栗近1000噸。同時,逐漸發展成為周邊板栗的集散中心,該集散中心年購銷板栗6000噸至8000噸,產生經濟效益1.4億元。


“每年板栗收獲季,來自全國的100多家收購商就會蜂擁而至,我們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京東板栗第一村’。”賈中友自豪地說。


不僅種植面積大、板栗品質好,近年來,萬畝板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還推廣應用了綠色生產技術,成為冀東北燕山板栗產區標桿性基地。


收購商在村口收栗子。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近年來,我們為果農提供減肥減藥的節水型品種,實現了全產業鏈的綠色生產,把水、肥、藥的需求量均降低20%,病蟲害的防治以防為主,保證農產品安全質量,實現板栗綠色有機生產。”王廣鵬說。


綠色有機高品質,與京東自有品牌——京東京造“大眾商品品質化”的理念不謀而合。2018年,艾峪口村與京東京造展開合作,借助電商將板栗加工品銷往全國各地。


2018年,艾峪口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板栗傳統栽培技術核心示范區”,2020年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豐收的栗樹上掛滿果實。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才能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


據了解,寬城滿族自治縣打造了“寬城板栗”區域公用品牌,并成功將其發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板栗標準化栽培在全縣得到普遍推廣。目前,寬城板栗種植總面積已達80萬畝,2023年板栗產量4.6萬噸,實現產值7.8億元。


“目前,我們村基本實現了10年前和王廣鵬教授協定的‘萬畝栗園、千噸產量、億元產值’的發展目標。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與省農科院的專家們深度合作,探索栗樹林下套種甘薯、栗蘑、花生、中藥材等低矮農作物,壯大林下循環經濟,構建第二個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產業能力。”賈中友說,相信未來艾峪口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會更寬,產業鏈會更長。


編輯:姜長淼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