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村,是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三大戰役"在這里指揮,"兩個務必"在這里誕生,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七十五載滄海桑田,西柏坡這片熱土煥發著新的活力。《共和國·"冀"憶》,今天來看西柏坡村如何用好紅色資源,發揮生態優勢,"紅""綠"交織向振興。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楊宗釗:


河北平山縣西柏坡,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秀美的山水間。國慶節到來之際,西柏坡景區旅游熱度持續攀升,全國各地游客絡繹不絕。人們在銘刻著歷史榮光的土地上,感受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新疆游客 張先生:


我早有向往想看看,來這兒感到很是震撼。


西柏坡村,平山縣境內一個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在10個月時間里,黨中央在西柏坡村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迎來新中國的曙光。


為讓千百萬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夢想,西柏坡時期還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全國千千萬萬農村一樣,西柏坡村村民也分到了土地。農民們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為解放全中國貢獻力量。



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 申媛麗:


獲得土地后的農民積極地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都有力支援了前線。


解放后,國家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決定在西柏坡村邊的滹沱河上興修一座大型水庫。和當年支援前線一樣,西柏坡村人二話沒說,讓出來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搬到了山崗上。村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他們平整土地,植樹造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荒坡高嶺上重建家園。


1978年,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西柏坡村響應黨的號召,在全縣率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村里還陸續辦起了鄉鎮企業,發展集體經濟,村民們走上致富路。



平山縣西柏坡村黨員 閆上青:


從1981年開始實行聯產承包,后來集體弄的制釘廠、養貂廠等等,搞點副業。一直到1991年,逐步地靠旅游業,還有黨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平山縣西柏坡村村民 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 閆文彥:


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們村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旅游熱潮逐漸興起,村民的生活情況才慢慢好起來的,我的父親閆青海,他就買了西柏坡的第一條旅游觀光船,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村就逐漸地從農業為主向旅游業為主來轉變的。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楊宗釗:


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一座座農家院干凈整潔,一道道飯菜美味可口。黨的十八大以來,西柏坡村人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綠化荒山,改善村莊環境。新建了村史館、民俗村,推出了一系列紅色體驗項目,文旅業態不斷豐富。如今,村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


西柏坡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同時又背靠青山,近臨水庫。看好家鄉紅色旅游的發展前景,閆二鵬2004年大學畢業后,回到村里投身于旅游服務行業,帶動村民吃起"旅游飯"。



平山縣西柏坡村村民 閆二鵬:


(上世紀)90年代我們賣水、賣雞蛋,到2000年之后我們開酒店,到現在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培訓,一路上我們發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咱們西柏坡紅色文化的底蘊,(我們)是想讓全國人民知道西柏坡的紅色歷史。


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西柏坡村"鄉村全面振興"的路越走越寬。2023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0萬元,全村220人因旅游業發展而受益,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相較于1991年,增長了約70倍。



平山縣西柏坡村村民 韓偉華:


生意挺紅火,全國各地的游客都來西柏坡參觀,一年接待量大幾千人。



平山縣西柏坡村村民 齊紅寶:


游客挺多的,人多的時候,菜都炒不過來。



平山縣西柏坡村村民 王利華:


現在游客越來越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條件也就越來越好。


從革命時期的戰斗堡壘到今天鄉村振興的樣板,西柏坡村的發展歷程是新中國農村變遷的縮影。這里不僅見證了歷史的關鍵轉折點,更在新時代書寫著嶄新的篇章。西柏坡村人在黨的帶領下,逐步擺脫了貧困,走向富裕,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來源: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