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正在為景泰藍瓶進行點藍。 記者 劉向 攝



在大廠回族自治縣,景泰藍是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2018年和2023年,大廠回族自治縣連續兩屆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景泰藍之鄉”。目前,該縣已有14家景泰藍生產廠家,產量占全國景泰藍工藝品市場的一半以上,年收入上億元。


景泰藍學名“銅胎掐絲琺瑯”,而琺瑯從西方傳入中國后,融入了各朝工匠的智慧,尤其在明代景泰年間,因制作工藝成熟,并以藍色為主調,因此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被稱為‘銅與火的藝術’,從一張紫銅片、一根扁銅絲、數十個釉料色碟,到幾萬次的捶打成型,成百上千的手工掰絲掐花,再將這些掐好的銅絲依照圖紙粘在銅胎之上,經108道工序才能呈現景泰藍工藝的風采。”在大廠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大廠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景仁。


走進大廠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設計工作室內,設計師們正在研討新作品如何在器型、紋飾與釉色方面更具新意;掐絲車間內,工人們聚精會神地把整條紫銅絲用鑷子掐成一段一段,再加工成精美的紋樣;點藍車間內,工人用專用工具細致地將釉料填充進掐絲圖案間隙幾毫米的銅絲之間……


就這樣,記者跟隨黃景仁的腳步,看景泰藍的制作技藝,學景泰藍的歷史文化,聽他與景泰藍的故事……


緣起 學習一門謀生的手藝


“當時去廠子當學徒,就是為了學個謀生的手藝。沒想到,這一學就干到了現在。”說起最初如何與景泰藍結緣,黃景仁哈哈地笑起來。他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要是沒個手藝,媳婦都娶不上。景泰藍“燕京八絕之首”的名聲,讓很多年輕人想進廠做學徒。


1972年,剛剛中學畢業的黃景仁,滿腔熱血到大廠八百戶琺瑯廠做起了學徒,拜在老藝人李榮魁、郎國治門下。最開始,挑水、擔煤、運貨什么都干,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氣。“過了一段時間,師傅看我勁頭足、性子穩,才開始帶著我接觸制作景泰藍的工藝。”黃景仁說,那時候心里是真高興啊!


黃景仁整天泡在廠里,師傅上哪他都跟著,一點點看、一點點學。別人吃飯,他在掐絲;別人休息,他在點藍。4年的時間,他系統地掌握了制胎、掐絲、點藍、燒制和研磨工藝流程,成為一名熟練地制作技工。


“景泰藍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急不得、燥不得。心靜、手穩,是最基本的。”黃景仁說,練習掐絲時,為了更好地表現花卉的枝葉、鳥獸的形態、人物的五官等各種精細的翻轉折疊,拇指被銅絲壓到淤血是常有的事。


“十五六歲懵懵懂懂的年紀,接觸到的事物一生都有深刻的烙印。到現在師傅手拿鑷子,目不轉睛地一點點捋絲、壓絲、掐絲的情景,還在眼前。”黃景仁在師傅那學到了景泰藍制作的技藝,更懂得了景泰藍的歷史和文化。


經過多年的虛心求教和刻苦鉆研,黃景仁積累了大量的圖案資料和理論知識,掌握了景泰藍的歷史和不同時期的風格,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閱歷。


1985年,黃景仁成立了京東琺瑯廠,憑著過硬的手藝,為客戶加工制作景泰藍產品。2002年,他大膽進行企業體制改革,成立了大廠回族自治縣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帶動周邊的一些親戚朋友踏入景泰藍產品制作的行業,為他們謀得了致富新出路。


在一次次完成景泰藍產品后,黃景仁也慢慢轉變了對這門技藝的想法。他似乎明白了師傅常說的,要想做出好的景泰藍作品,離不開好的手藝,更需要的是對這門技藝的熱愛。



黃景仁正在為景泰藍瓶進行點藍。 記者 劉向 攝


緣聚 接力一項傳承的技藝


接過前輩的接力棒,黃景仁堅持埋頭學習精進景泰藍技藝的同時,更想著如何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走進大廠京東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燒制車間,溫度飆升。工人將爐門打開的一剎那,滿室紅光,隨著溫度的降低,一只銅胎錦繡瓶子從通體紅色逐漸顯現出精致的工藝之美。“它還要經過多次反復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才能真正實現從一抹藍到一片錦色的蛻變,成為一件景泰藍作品。”黃景仁說。


“行家看景泰藍,講究‘遠看造型近看花’,這個‘花’就是‘掐絲’,行話有‘絲工重于藍工’之說……”黃景仁細致講解著景泰藍工藝的門道,“上釉也很關鍵,這道工序講究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以及色彩的搭配,燒制的火候更是嚴格,溫度高了流彩易變色,溫度低了則色彩燒不開……”


黃景仁從事景泰藍行業50余年,通過拜師學藝,不斷地探求摸索,在掐絲、點藍等工序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創新從控制爐火的溫度、平衡釉面雙向厚度、改變釉料的配比三個方面進行突破,解決了景泰藍因銅板和釉料膨脹不一致,無法直接用釉料渲染水、云霧、風等景象的工藝局限難題。


“600多年來,景泰藍一直沿用純手工制作,沒有資料可查,只能靠口傳心授。”黃景仁說。這些年來,他與人合作編寫了《景泰藍工藝操作規范》《景泰藍質量標準》,編繪了《景泰藍傳統花卉圖案》《龍鳳圖案》《傳統吉祥圖案》等,并奔走于天津、西安、重慶等地工藝品廠,講授景泰藍發展史、傳授制作技藝、培養傳人。


2006年,景泰藍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工藝價值,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景仁所在的公司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項目傳承保護單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已培養了500余名學員,其中有11人獲評中國景泰藍一級技師稱號。


“新一代的景泰藍技師們已經成長起來,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學習臨摹、探索創新,用一生去傳承。”黃景仁表示,做好景泰藍技藝傳承,要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前提下,不斷創新適應現在大眾的審美潮流,他愿將自己所學和掌握的技藝技巧毫無保留教給更多愿意學習這門技藝的年輕人。


緣深 堅守一生追求的事業


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面鋪滿景泰藍賞盤的景泰藍墻成了打卡勝地,古樸典雅、精美華貴的景泰藍制品更是讓人流連忘返。“我們帶的每件景泰藍產品前都圍滿了觀賞和咨詢的人。”文博會現場,讓黃景仁的徒弟們不斷介紹景泰藍的文化和技藝,收獲滿滿。


50多年的傳承與創新,讓黃景仁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景泰藍一級技師。他成功研發了“出爐后二次工藝處理”等新技術、新工藝,突破了一系列生產禁區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傳承景泰藍技藝的同時,黃景仁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真正讓景泰藍走進尋常百姓家,在家家戶戶都能看到景泰藍的影子。


“大廠目前擁有成規模的景泰藍制作企業14家,年銷售收入上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黃景仁說,大家抱團取暖,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景泰藍品種繁多、造型優美,產品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出口到中東、東南亞、歐美等地區的幾十個國家,受到海內外客商青睞。


“我們要用外行人的眼光看景泰藍,外行人在意的東西,就是咱們研究、改善提升的方向。”黃景仁調整思路,開始探索研發更多符合大眾需求和審美的景泰藍制品。他與高校合作,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實踐平臺,讓畢業生用專業知識,結合當下潮流,設計新造型、新圖案,再結合實際進行篩選、制作新產品。


“一件好的景泰藍作品,必須要有文化內涵。特別是清朝康熙年間,要求‘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設計圖樣從造型、花紋到圖案,都要有一定的欣賞價值和文化背景。”黃景仁說。


眼下,黃景仁正打算研發一些新產品,在保留景泰藍文化和美好寓意的基礎上,針對年輕人喜歡的顏色、造型、花紋等,把景泰藍元素應用到更多的日常生活品上,讓產品更具實用性、價格更親民,讓景泰藍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把景泰藍文化永久地傳承下去。

來源:廊坊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