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衡水市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的果蔬種植基地里,一列列蔬菜大棚整齊地“鑲嵌”在田間。大棚內的黃瓜長勢喜人,番茄、辣椒、茄子等各種蔬菜苗茁壯生長。
新型拱棚內,工作人員操作自動化設備。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梅勝 攝
一大早,園區工作人員張佳鑫便來到基地忙著給番茄秧苗澆水。“蔬菜長得好,多虧大棚里的‘黑科技’。”張佳鑫一邊說著,一邊按下大棚內的綠色按鍵,噴淋設備自動啟動,細密的水珠從噴頭均勻地噴淋出來,番茄苗顯得越發翠綠。
“別小瞧這蔬菜大棚,它可‘智慧’了,”張佳鑫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APP,給記者演示:提前設定施肥量、給水量、溫度等數據,物聯網可以全方位監測,遇到問題會自動報警。現在是標準化種菜,“看數說話”,種出來的菜賣得更好。
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指揮中心內,工作人員實時查看大棚情況。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梅勝 攝
蔬菜種植變得“智慧”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撐。園區工作人員劉慧帶領記者來到蔬菜館的LED大屏前,只見電子屏幕上,大棚里的溫度、光照等數據一目了然,技術人員可以實時查看大棚各種設備的監測情況并進行預警分析,讓種植更精準、生產更高效。
“這里是我們的指揮中心,也是園區的‘智慧大腦’”,劉慧介紹,采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這個電子大屏,就可以查看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水肥利用、土壤pH值等數據。除了可以根據采集到的各項數據進行“智慧種植”,這里的物聯網智能遠程控制柜還能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根據環境和蔬菜長勢,進行自動補光、通風、換氣。
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位于冀州區徐家莊鄉榆林村北,以種植番茄、椒類為主。園區目前擁有5種棚型,分別為玻璃智能溫室、冀州型單膜棉被拱棚、冀州型雙膜棉被拱棚、壽光第九代日光溫室、裝配式低碳日光溫室,所有大棚、設備均實現聯網控制。
這里的果蔬不僅外表誘人,更有著科技的加持。每一份果蔬都配備獨特的二維碼,這是京東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的印記。“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一掃這個二維碼,就能輕松追溯到這些果實‘從一粒種到一個果’的每一個生產、流通、運輸環節。”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人劉曉晨說,超市和農批市場是目前園區果蔬的主要采購商,在使用了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后,這些采購商的采購量有穩定的提升,園區果蔬銷量上漲了30%左右。
果蔬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打理黃瓜藤蔓。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梅勝 攝
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采用“龍頭企業+專業運營+金融+農戶”模式,并與京東科技合作,推進農產品溯源。京東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利用物聯網、GIS定位、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對農產品種植、加工、質檢、物流、銷售等全鏈路的精細化溯源管理。
在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上,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內每一批次的果蔬都有詳細的種植記錄、生長環境數據、加工過程信息等,消費者只需掃描產品上的溯源二維碼,便能全面了解。除了溯源功能外,該平臺還具備可視化配置能力,消費者通過掃碼還可實時看到所購買果蔬的種植基地現狀。
借助全鏈數字化溯源平臺,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積極主動實行產品追溯管理,幫助企業、農戶從源頭提升產品質量,進一步帶動種植區內的標準化能力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智”提“質”,數字科技不僅賦能生產管理,讓農業盡顯“科技范兒”,還為果蔬的流通、運輸等環節裝上“數字大腦”,讓“菜籃子”拎得更穩當。
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梅勝 攝
從選好種、育好苗、建好棚、種好菜,到賣好果、帶好農、溯好源。劉曉晨表示,冀州“生產+加工+銷售+溯源”四位一體的“菜園子”現代體系正加速形成,通過“果蔬進京”,將會有更多“京南菜園子”的優質農產品直通消費者的餐桌。
目前,冀州區的果蔬種植面積已達5.35萬畝,現有主要果蔬品種20余個,年產果蔬12.2萬噸。冀州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推廣數字農業發展模式,帶動冀州全域農產品實現標準化和數字化,打通互聯網銷售渠道,進一步增強冀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打造全區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