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路伯達與同學共讀一書之事,歷來為后人所稱道


路伯達字仲顯,冀州東南莊人。元好問在其《中州集·路冀州仲顯》中曾提到:仲顯,字伯達,冀州人。家世寒微,其母有賢行,教伯達讀書。國初賦學家有類書名《節事》者,新出價數十金,大家兒有得之者,輒私藏之。母為伯達買此書,撙衣節食,累年而后致。誡伯達言:“此書當置學舍中,必使同業者得觀……”


路伯達自幼家世貧寒,母親明曉事理,親自教他讀書,常用仁人志士事跡教育他。伯達小時候,社會上崇尚賦學,有一本關于賦學的書,“價數十金”。富有子弟買了此書,均藏著自己讀。伯達要求母親為其買書,其母便“累年節衣縮食”買了此書。伯達不滿富人的自私,懂得獨自學習不會很快有大的長進,便把書拿到學舍里,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在母親的良好教育和伯達的努力學習下,伯達鍛煉得性格沉穩忠厚,有遠見,博學多聞,能詩善文。并于金正隆五年(1160年)考中進士。初為諸城縣(今屬山東省)主簿。因政績突出,很快提升。據《金史》記載,路伯達累官至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國軍節度使,后改為安武軍節度使,也就是冀州軍政長官,所以“鄉人榮之”。


路伯達自幼善讀書,同樣影響了其子路鐸。路鐸官至景州刺史,后為孟州防御使。為文尚奇,詩則溫潤精致,自成一家,著有《虛舟居士集》。


宋金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元好問自幼隨父在冀州生活,對冀州有著很深的印象。特別是受老師路鐸的教育和影響,他發奮學習,追求進步,注重關心國家大事,終于成長為一名文學家和政治家。元好問在《中州集》卷四選存老師路鐸的詩詞26首。元好問不但保存先生詩歌,也沒有忘記自己少年從學的冀州。


偷聽書的明代“兵部”、文學家石九奏


石九奏,字伯成,今冀州堤北橋村人。石九奏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及第,官至兵備副使進右參政,文學家。


“冀城霸氣未全收,漳水瀠洄抱遠樓。地隱青蓮晴欲見,天空白雪冷還浮。千家桑柘馀前代,萬古風流是此州。刺史開言問餞客,可知佳句便題留。”這首氣勢磅礴、膾炙人口的《古佛閣》,歌頌了冀州在歷史上的不凡地位。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時人稱“石兵部”的石九奏。


在北京國子監博物館進士題名碑上刻有“石九奏,直隸冀州”。據查證,石九奏并非“兵部”,而是“兵備”。清代曹溶所著《明人小傳》中記載:“石九奏,冀州人,萬歷壬辰進士,出知萊州府,以優歸補兗州,升開原兵備副使,進右參政。”石九奏的最高官職是遼東邊塞重地開原兵備副使,正三品,曾平定女真族叛亂。后人誤傳為“石兵部”,并留下許多傳說。


幼時的石九奏,家里很窮,上不起學,天性好學的他,便每天晚上到學校的窗外,偷聽私塾先生講課,而每天晚上回家時,前面總有一對紅燈籠為他照明。一來二去,私塾先生為石九奏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免費收他入學。


那時,石九奏學習時間之外,經常到西堤北村的龍泉寺里和住持靜修和尚下棋,靜修也甚是喜愛這個小孩。靜修說:“你聰明伶俐、儀表堂堂,長大了準能干大事。但是有一條你要記住,要光干積德行善的好事,不干損人缺德的壞事。”


后來,晚上放學回家,引領石九奏的紅燈籠只剩下一個了,靜修說:“你印堂發暗,氣色不對,一定干了壞事。”石九奏說:“我從不干壞事。”靜修說:“你自己再好好想想。”


原來,石九奏學習用功、成績好,村里人經常讓他幫著干寫寫算算的活兒。他想了好久,才想起替別人寫過一份休書。


靜修說:“這是最大的壞事。”他找到那家,說休書上有個地方不對,便拿過休書當場撕掉了。從此又有兩個紅燈籠為他照明了。


長大后的石九奏沒有辜負老師和靜修和尚的殷切教悔,經科舉考試及第,并成為一員驍勇的武將。他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屢建奇功,最終官至兵備副使,正三品。當老師去世時,石九奏派人送來一副十分珍貴的檀沉木棺材。


為表彰石九奏的功勛,皇帝親賜上馬石、下馬石及下馬碑。傳說下馬石與上馬石距離3里地,石九奏每次回家,為尊重鄉親們,距村3里,就開始步行,從不騎馬進村。后來,石九奏上了年紀,鄉親們生怕石九奏不便行走,把御賜上馬石擺在他家胡同口,把下馬石擺在村東口。現在,堤北橋村還存有皇帝賜給石九奏的“上馬石”和“下馬石”。下馬碑青石所造,碑上書有“敕令”兩個大字,碑陰刻有石九奏的名字。


石九奏武能定國安邦,文能流傳百世。其詩作以《石伯成詩集》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四卷。除《古佛閣》外,石九奏一生還寫了許多歌頌家鄉的詩,其中《信都樂歌十首》《小園新筑六首》均堪稱佳作。他的《紫薇山》更是膾炙人口:“紫薇山下客,系馬夕陽斜。半醉尋歸路,花深不認家。”一位旅人返鄉情景交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430年后,當我們講述石九奏的故事的時候,他幼年偷聽私塾先生講課時,那雙如饑似渴的眼神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冀州歷代名人的讀書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既淺顯又很能說明問題的道理:只有刻苦讀書,愛好讀書,才能學有所成,進而豐富我們的生活,照亮我們的人生!


作者:李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