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冀州,在古代是九州之首,歷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儒風昌盛,被史書稱作“戶詩書,俗鄒魯,頗有晉之遺風”。這里說的鄒魯,是鄒魯文化,鄒是孟子的故鄉,魯是孔子的故鄉。《隋史》稱,冀州居民“勤耕讀”。民國十二年(1923年)編印的《冀縣新鄉土志》稱:“幼而讀書,長而經商,冀人之習慣。”都說明冀州自古重讀書,涌現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且歷史名人中自幼愛好讀書是一大共同特點。
在歷史名人中,首屈一指、最有名的讀書人那就是孫敬了。
人們常用“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來贊揚刻苦學習的精神,這個典故中“頭懸梁”的主人是冀州人孫敬。
孫敬是什么時期的人呢?東漢。
東漢班固所撰《漢書》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
《后漢書》載:“孫敬,字文寶,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梁,人曰閉戶先生。”
《太平御覽》卷六載:“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梁以自課。”
《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載:“孫敬,信都人”,并記述了其刻苦學習的典故。
孫敬,出生在一戶殷實人家,不幸早年父亡,兒時的孫敬和母親相依為命。在父親遺教、母親的鞭策下,孫敬夜以繼日地苦讀。年少好學的孫敬,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與社會接觸不多,偶爾到街市購買日用品,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孫敬讀書時,常常通宵達旦。為防止打瞌睡,他將自己的頭發用繩子捆住吊在房梁上,古人的頭發長,一打盹便把自己扽醒了,便接著學習。
為了參加遠在京師(國都)洛陽的考試,孫敬攜母親步行千里到洛陽住下讀書。那時還沒有紙,而帛金貴,不是一般人家用得起的。孫敬便到河邊路旁搜尋柳枝,回家劈開晾干做成條子,在上邊寫字抄寫典章。
對這位“緝柳”苦讀的后生,人們不由得肅然起敬,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故意多給他些糧米,有的無償饋贈他些生活用品,還有的幫他砍柳枝劈條子。孫敬常為民眾義務寫算,作為回報。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日積月累,孫敬的學問修養之美名便在京師傳開,有的慕名登門求教,有的把孩童送來拜他為師。孫敬便一邊進修學問,一邊設帳教學。孫敬的學生最多時達數百人,他便分期分批地走教,聲名鵲起。
孫敬憑借其“懸梁”“緝柳”的苦讀精神,年復一年地學習,終于博古通今,滿腹經綸,成為一代大儒,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簦前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后人對孫敬的“頭懸梁”苦讀精神加以褒揚,并和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的故事相加為“懸梁刺股”,成為典故。蘇秦刺股苦讀,成為戰國時期穿梭于列國的縱橫家,就是中國最早的外交家。后人還對孫敬的“緝柳”學習,與西漢人路溫舒的編蒲相結合組成了成語“編蒲緝柳”。西漢人路溫舒,家貧,自幼牧羊,經常取山澤中的一種寬片蒲草作紙抄書。
孫敬懸梁、孫敬緝柳、孫敬閉戶的故事都是反映在他勤學苦讀的精神之上的。正因為如此,孫敬成為勵志自勉、勤學苦讀的典范。清康熙揚州詩局本《全唐詩》卷八百八十一錄李瀚的《蒙求》載:“仲連蹈海,范蠡泛湖。文寶緝柳,溫舒截蒲。”其中,把孫敬緝柳的典故并稱于“杜康造酒、倉頡制字、孔明臥龍、呂望非熊、孟軻養素、揚雄草玄、向秀聞笛、伯牙絕弦”之列。不僅如此,最具普及性的推廣當屬《三字經》中所載的“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把孫敬、蘇秦以及車胤的“囊螢”、孫康的“映雪”,引為苦讀的楷模。此外,在冀州民間,孫敬苦讀的故事家喻戶曉,還形成了一句歇后語:孫敬苦讀——懸念。
孫敬一人給后世留下了兩個成語典故,這是我們衡水的驕傲!
我們衡水讀書人的另一個驕傲,乃開中華家風之先河的宣文君。
韋宋氏(后稱宣文君)生于283年,前秦女經學家,信都(今冀州)人。
韋宋氏,生于一個儒學世家。幼年喪母,由其父一手撫養。父親傳授她《周官》學(古文經,含有周代禮樂、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等),并囑咐她:“吾今無男可傳,汝可受之,勿令絕世。”因為,當時是亂世,《周官》學面臨失傳的危險,宋氏牢記父親的教誨,雖身經亂世,又忍喪母之痛,但始終背負父親所授之書,每日研習、背誦,牢記于心,并不斷溫故知新……
韋宋氏所生一子名曰韋逞,韋逞年幼時,韋宋氏白天上山砍柴,夜晚一面紡紗織布,一面教兒子讀書。如此苦教苦學數年,韋逞的學問與日俱增,名聲逐傳四鄉,韋宋氏終于將兒子撫育成才,韋逞官至前秦(十六國時期)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兇以及玉帛鐘鼓等文物的官員,兼管文化教育,也統轄博士和太學)。
前秦時,時世多亂,禮樂散缺。因而《周官》禮注,找不到能夠講解的先生。前秦帝苻堅得知本朝太常韋逞的母親韋宋氏掌握周官學,并知韋宋氏雖八十有余,卻眼不花、耳不聾,常研《周官》,并有建樹。于是,苻堅命在韋宋氏家里,立起講堂,召來一百二十名生員,隔了一層紅色紗幃聽韋宋氏講學(因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所以隔了一層紅色紗幃)。因此,使“周官學”得以盛行、流傳。韋宋氏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苻堅特賜韋宋氏號宣文君,并賜侍婢十人。
自此,冀州人家紛紛效仿韋宋氏,于是“好學”“勤耕”“忠孝”等相關的風尚在冀州蔚然興起,冀州也成為民間樹立家風的起始之州。家風文化形成并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優良風尚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禮》之十六《韋宋宣文》、《晉書·韋逞母宋氏傳》均有詳細記載,后世曾有詩人、畫家以詩、畫贊頌其所為。宋代林同作詩《婦女之孝二十首·宣文君》:“難把父書讀,只因手澤存。遺方汝可受,忍使世無聞。”明代陳洪綬為其做畫《宣文君授經圖》,均留傳后世。
宣文君不僅開家風之先河,而且還是最早的一位女學問家。古語云“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早在晉朝時,宣文君便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千古才女!宣文君,不僅是衡水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女名人,而且是中國古代婦女的驕傲!
作者:李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