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時曾有一曲非常有名的《蘭陵王入陣曲》,據稱此曲因蘭陵王高長恭而作,之后流傳到日本,在國內銷聲匿跡。這位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文襄王高澄之子,名高肅(又名孝瓘),字長恭,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


高肅墓位于河北邯鄲磁縣南、京廣鐵路西、劉莊村東。墓冢保存完好,內植花草,墓前塑高肅像。有墓碑一通,立于碑亭內。碑陽字跡大多清晰可辨。據墓碑記述,“北齊天保八年拜通直散騎常侍,第二年晉樂城縣開國公、食邑800戶,第三年拜儀同三司、晉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師。乾明元年拜左右大將軍、增邑1000戶,晉徐州蘭陵郡王。皇建元年增邑1500戶、轉中領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寧元年拜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余官如故,第二年晉鉅鹿郡開國公、食邑1000戶、封領軍將軍(1)。”另據《北齊書》,后主高緯天統五年十二月庚午,“以開府儀同三司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武平三年八月,“蘭陵王長恭為大司馬”,武平四年“夏四月戊午,以大司馬、蘭陵王長恭為太保”,同年五月,“殺太保、蘭陵王長恭”(2)。


《北齊書》有《蘭陵武王長恭傳》。據載,北齊河清三年,北周進犯洛陽,洛陽被困30多天,形勢十分危急,武成帝命段韶、高肅馳援洛陽。高肅戴上兇惡丑陋的假面,率500鐵騎殺入北周陣中,沖破重圍來到金墉城下。北齊守軍未能認出高長恭,高長恭卸下甲胄,摘下面具,城內派弓弩手出城救援,里應外合,北周軍丟棄軍資營帳,大敗而去,“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漫川澤(3)。”北齊武士手舞足蹈,歌唱高肅,戰后譜成《蘭陵王入陣曲》。


邙山大捷,后主高緯對高長恭說:“深入敵軍重圍,萬一出現不利情況是十分危險的。”高肅回答說:“這是自己家里的事情,當時情況緊急,就不由自主地那樣做了。”高肅將朝廷大事說成“家事”,高緯非常反感,十分不悅。高肅見狀,效古人貪腐自毀之計,毫不掩飾地接受了很多賄賂。后來又聽人建議,韜光養晦,告病不朝。但北周犯境,想到國家安危,又不顧身家性命,應詔而起,與段韶拔栢谷、戰定陽。這些為國紓難之舉,不但沒贏得褒揚,反而令高緯寢食難安,武平四年(573年)五月,詔令高肅飲鴆自殺。


高肅面貌健美溫柔、內心剛強,行軍作戰與將士同甘共苦,臨死之前,把價值千金的債券全部燒掉。高長恭遇害后,朝野憤憤不平,《蘭陵王入陣曲》成為寄托哀思和宣泄憤懣的載體,坊間競相傳唱,迅速傳遍城鄉。此曲悲壯雄渾、古樸悠揚,后來成為隋朝的宮廷舞曲。隋末群雄并起,秦王李世民作戰英勇屢破敵陣,部下將士將《蘭陵王入陣曲》改為《秦王入陣曲》,深受李世民喜愛。唐立國后,《秦王入陣曲》成為貞觀年間的宮廷樂舞,并隨著大唐公主的和親,傳播到吐蕃及西域諸國。唐玄宗認為《蘭陵王入陣曲》不是所謂“正聲”,下令從宮廷舞曲中刪除,《蘭陵王入陣曲》僅作為教坊詞牌流傳下來。


在唐代,中華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不僅《蘭陵王入陣曲》,就是蘭陵王所戴式樣的假面,也被日本派駐的遣唐使帶回日本。公元749年,即唐玄宗天寶八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詔令舞蹈名家尾張濱主在宮中表演《蘭陵王入陣曲》。此后,這首舞曲從日本宮廷走向民間,并且很快傳播開來。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賽馬會、七月七日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大會,都要演奏這支曲子。就是宮中的重大活動和宴會,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它。時至今日,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曲樂舞表演,《蘭陵王入陣曲》仍是一個重要的獨舞表演節目。日本古典《樂舞》一書,封面和第一章所載都是《蘭陵王入陣曲》。1956年,梅蘭芳先生率京劇代表團赴日本演出,曾與李少春先生一起觀看《蘭陵王入陣曲》。他感慨地對李少春先生說,想不到中國古代的音樂舞蹈竟在日本保留下來。1986年8月至11月,中國黃河文明展覽在日本展出期間,鄴城北朝史學研究會會長、邯鄲地區文保所副所長馬忠理先生,用3個月的時間,對《蘭陵王入陣曲》傳入日本的情況,進行認真詳細地考察,收集到有關此曲的部分圖像、照片等文獻資料,并將此曲錄制下來帶回國內。


為此,2006年夏,我赴邯鄲拜訪馬忠理先生,馬忠理先生回憶了當時的情況。他說:“得知蘭陵王墓在磁縣時,日本朋友多次要求到中國為《蘭陵王入陣曲》尋根。日本奈良南部樂所副會長、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給我寫信說,‘英國曾來信,邀我去演出,我沒有去。我有一個心愿,想到蘭陵王墓前參拜演出,以了卻我這個心愿。’199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也是《蘭陵王入陣曲》誕生1428周年。笠置侃一先生,率南部樂所和奈良大學雅樂研究會雅樂團訪問磁縣,到蘭陵王墓地參拜供奉演出《蘭陵王入陣曲》。”


原邯鄲地委秘書長行士文先生,回憶當時演出盛況時寫道:6月3日下午,45位日本奈良雅樂代表團團員,在當時的邯鄲地區和磁縣有關領導及我國部分南北朝史學家的陪同下,來到蘭陵王墓地。蘭陵王高肅墓封土有6米多高,墓前立有威武的高肅全身塑像,塑像后是一面杏黃大旗,上寫“蘭陵王”三個大字,墓地中央鋪紫色地毯。來這里觀看的人擠滿了方圓十里,人山人海。參觀的人群在墓地站滿了,就站在京廣鐵路的路基上往下看,因此堵住了由南往北的列車。后經疏導,火車才得以通行。由三十多人組成的《蘭陵王入陣曲》雅樂隊,穿著與我國唐代宮廷樂師服飾相同的樂服,手持樂器步入中央,在蘭陵王塑像前神情肅然虔誠地行三鞠躬參拜禮后,以“坐步伎”的形式坐于地毯東側。樂器有齊鼓(大鼓)、羯鼓(小鼓)、鉦、龍笛、篳篥、笙,與我國古典樂器相似。肅靜中,悠長而沉悶的龍笛聲先起。頭戴兇惡可怕的怪獸面具、身穿刺繡紅袍、腰系透雕金帶、手持短棒的“蘭陵王”,從遠處伴著蒼涼的龍笛聲,邁著雄健的舞步,慢慢地、十分威風地來到雅樂隊前站定。隨之,鼓聲、笛聲、笙聲、篳篥聲漸起,雖是雅樂,也似有千軍萬馬之聲在耳。只見“蘭陵王”沉著、鎮定地手持短棒如執劍在手,以柔中見剛的舞姿,表現他于十萬軍中揮劍指揮、沖鋒陷陣、奮力搏殺、勇冠三軍之狀。曲之過半,鼓樂大作,震天動地,當是表現戰爭場面的內外夾攻之勢。此曲共演奏兩遍,表演30分鐘。扮演蘭陵王的笠置侃一說,“一般只演奏一遍,只在蘭陵王墓前我演了兩遍。第二遍,邊舞邊唱我新編寫的悼詞,以悼慰蘭陵王之亡靈。”行士文先生最后寫道,“全曲從樂曲到舞姿,雄壯、渾厚、古樸、蒼涼,再現了我國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舞風采。”


景縣縣委、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蘭陵王及《蘭陵王入陣曲》的研究工作。近年來,曾多次派員赴邯鄲考察。2006年下半年,在邯鄲文物部門和馬忠理先生的支持下,我得到當年日本雅樂代表團演出實況錄像資料,請河北師范大學著名音樂教授段志軍先生據錄像資料整理出樂譜,經景縣縣委、縣人民政府批準,收入新編《景縣志》(4)。市文化部門與景縣文化館合作,創作了新編歷史舞蹈《蘭陵王入陣曲》,作為春節獻禮節目在我市公演,引起強烈反響。


參考文獻:


(1)《蘭陵王墓碑記》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北齊書》帝紀第八。

(3)《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九》,1956年6月第1版,第5248頁。

(4)《景縣志》,2008年10月第1版,978-994頁。


作者:鄧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