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綻新姿

——衡水日報社全媒體采風團走進武強縣




走過千載歲月,這里處處斑斕多姿,散發畫鄉之韻;


觸摸時代律動,這里遍地音韻悠揚,彰顯新潮之美。



8月16日,乘著初秋的微風,衡水日報社全媒體采風團走進武強縣,觀非遺、賞年畫、品音樂,體驗舊與新的交融,感悟文與旅的共生。


非遺“老樹”開“新枝” 鄉村振興添活力


武強縣文旅版圖又添新地標。


帶著敏銳的新聞嗅覺,采風團第一站便來到位于武強縣城西3公里的前西代村一睹為快。


繁花綠樹掩映下,白墻黛瓦古樸清新,街頭巷尾一步一景,遇游客來訪,村民們無不洋溢著熱情的笑容。



“歡迎走進前西代村匯名軒非遺工坊,讓我們穿越千年,了解植物色和礦物質顏色在絲綢和陶瓷中創造的輝煌歷史……”循著生動的講解,透過翔實的史料和豐富的實物,大家深刻感受到堅定的文化自信和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贊嘆之余,采風團不禁發問:這樣一個僅有300余戶村民,且以糧食種植為主的村落,何以打造出如此“內外兼修”的鄉村典范?


武強年畫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溫潛鱗道出其中奧秘——通過“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新型經營模式,前西代村以文聚力、以文鑄魂、以文振興,不斷壯大木版年畫衍生品工藝產業,讓非遺“老樹”開出“新枝”,為鄉村振興賦能。



在國畫工作室內,10余位畫師正沉心靜氣創作。盡管水平不一、風格迥異,但每一幅花鳥魚蟲、山川河流都躍然紙上,傾注著大家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利用農閑時間學工筆畫,有一年多了,咱農民也能揮毫潑墨、文化賦能。”村民邵大帥笑言,自己拿得動鋤頭,拿得起畫筆,是地道的“草根畫師”。


非遺傳承任重道遠,關鍵在人,重在創新。


“為了提升傳統年畫的價值,我們開創了巖彩貼金畫,采用天然礦物石色為材料,結合西藏唐卡的金銀貼箔和繁瑣勾金繪制工藝,打造出永不褪色的絢麗效果。”溫潛鱗介紹,此類年畫遠銷韓國,供不應求。傳統非遺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逐漸變得“活起來”“火起來”。


文化賦能促共富,鄉村振興譜新篇。近年來,武強縣堅持以武強年畫發展創新規劃為引領,通過師徒傳承、以老帶新、聯合辦學、研學培訓等形式,累計培訓年畫人才1000多人,評定縣級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31人,木版年畫技藝實現“活態傳承”。同時,引導年畫傳承人創辦書畫基地、恢復年畫作坊,全縣年畫門店作坊達到126家,帶動1300余名群眾從事年畫刻版、印刷、銷售等。  


一幅更加絢爛多姿的非遺傳承新畫卷,在畫鄉武強徐徐展開。


發明專利變“紅利” 科技賦能產業興



創新強不強,看看金音“專利墻”!


走進此次采風活動的第二站——河北金音樂器集團有限公司展示廳,眾人的目光一下子被掛滿整面墻的專利證書所吸引。


135張專利證書集結成“智慧”之墻,是金音集團深耕技術自主研發、提升品牌科研實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的有力見證。


作為武強縣周窩鎮的第一家樂器企業,金音集團產品囊括木管、銅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年產量約百萬只,產品暢銷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要想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不能單靠產量,還需要不斷在產品和工藝上進行創新。”集團董事長周俊嶺介紹,金音集團不斷擴大產能,在新設備和生產工藝流程上下足功夫,持續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先后與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品提檔升級。同時,暢通人才發展路徑,推動職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真正讓科技發明“專利”變為企業發展“紅利”。


科技賦能產業興。隨之,國內外大批訂單紛至沓來,甚至出現“一號難求”的局面。


跟隨周俊嶺的腳步,采訪團步入組裝車間,“這是自動拋光工藝在銅管類產品上的創新應用,得益于這一技術,小號、長號、低音號等銅管類樂器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8月份。”車間內,一排排工人卯足勁加油干。號嘴、號管、活塞筒、按鍵等配件經過組裝調試變身成一件件閃閃發光的樂器,即赴漂洋過海之旅。


金音集團的蓬勃發展,照見了武強縣樂器產業發展的新路徑。近年來,該縣以創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為契機,持續推動樂器產業向協同創新、品牌聚集、跨界融合方向發展,奏響文盛武強幸福曲。目前,已探索出“樂器+生產加工”“樂器+產業項目”“樂器+藝術體驗”“樂器+音樂展演”“樂器+網絡電商”五種發展模式,形成擁有159家企業、攤點的龐大產業集群,產品涵蓋400余種類,暢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群眾就業超過1萬余人,樂器產業富民強縣作用持續增強。


田野“長”出愛樂城 文旅融合綻新姿



如果說非遺里的斑斕色彩描摹的是畫鄉之美,那么,田野上“生長”出的周窩音樂小鎮奏響的定是武強藝術華章。


一踏進周窩村,濃郁的音樂氣息便撲面而來。街頭巷尾的廣播里,回響著優雅輕柔的鋼琴曲;沿街墻面、地磚上,噴繪著鋼琴、吉他等圖案;就連道路指示牌,都被設計成了音樂卡帶,垃圾桶也做成了手鼓形狀……移步異景間處處流淌音韻之美。


  “武強縣對周窩村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下足了繡花功夫。”順著周窩村村委會主任周志學的指引,采風團接連步入特色民宿、咖啡屋、文創小店,俯仰之間仿佛不斷轉入一扇又一扇藝術之門,總能讓人新奇驚嘆。


按照“一門一景,一戶一品”的原則,周窩村重新對民居院落進行單體規劃設計、藝術包裝,打造了特色民宿、樂器體驗館、幸福鄉村藝術家工作室等80多套院落。繼周窩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之后,周窩音樂小鎮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成為集樂器生產、觀光旅游、體驗教學、文藝演出、餐飲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音樂小鎮。一波又一波的國內外院校師生、音樂從業者、影視公司走進這座田野里的愛樂之城,共赴一場滌蕩心靈的音樂之旅。


周窩“名聲在外”,早已成為武強縣一張響當當的文旅名片,但是,當地政府并沒有坐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如何應勢而謀、順勢而為、持續接力,下好“文旅+”這盤大棋?武強縣計上心來。


  “強化資源整合、開展跨界聯動,推動旅游產業向農文旅深度融合延伸,帶動旅游業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在剛剛召開的全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會議上,武強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迎賓鄭重表態。


目前,武強縣正依托周窩音樂小鎮、武強年畫博物館等國家4A級景區,以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等,大力發展休閑體驗游和研學游。成功打造年畫、西洋樂器、現代農業科技應用等精品研學路線,和蒙牛乳業、金音樂器、正歐樂器等一批工業旅游景點,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游客76.1萬人次,游客旅游總花費7.12億元,同比增速28.32%。接待研學旅游600余批次、3萬多人次,同比增長16%。一串串亮眼數字成為武強縣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里最生動的注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此次武強之行,采風團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拍、一路記,鮮明地感受到,武強縣在文旅深度融合之路上,正實現理念、機制、資源三個層面的協同創新發展。一個從千年走來的古縣,正以煥發姿態、昂揚斗志,向“新”而生!


攝影: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