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雄安新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拔節生長。
雄安新區設立七年多來,我無數次地踏上這片熱土,拍過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看過高精人才從四面八方奔涌而來,也為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而歡欣鼓舞。前不久,我又和重放光彩的“華北明珠”白洋淀重逢,深刻感受了雄安拔節生長的脈動。
這是位于白洋淀燒車淀的燕南堤,現在是白洋淀必去的打卡地之一。行走在木棧道上,千畝荷花競相綻放,撲面而來的荷香讓人心神蕩漾。
在白洋淀拍攝的張學農。資料圖
在這里,我偶遇了一位老熟人——白洋淀的攝影愛好者張學農。看到我又來拍攝,他特別開心,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他剛拍攝的照片。
他的相機里,有各種漂亮的荷花,有舉著手機拍照的游客,當然更多的,是白洋淀各種野生鳥類,青頭潛鴨、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等,都是這幾年新在白洋淀發現的珍稀鳥類。他一邊給我看照片一邊感慨,白洋淀真的不一樣了。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白洋淀人,張學農經歷過白洋淀的污染,那時候有人在白洋淀里養魚,也有人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淀里,“明珠蒙塵”一度讓他很痛心。
好在雄安新區設立之后,白洋淀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補水、治污、防洪一體化推進,百淀連通、生態清淤等十幾個綜合治理項目先后開展。如今,白洋淀水質已經從劣Ⅴ類提升并穩定在Ⅲ類,躋身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這些變化,都被張學農手中的相機記錄了下來。這七年多來,張學農奔走著、拍攝著,看著淀水一天天地變清變亮,白洋淀濕地也成功入選河北首批“鳥類天堂”,他的鏡頭也更多地關注到了白洋淀野生鳥類這一鮮活的“生態試紙”,留下了許多珍稀鳥類安家的珍貴影像。
張學農拍攝的“青頭潛鴨一家人”照片。資料圖
這張有名的“青頭潛鴨一家人”就是張學農的代表作。青頭潛鴨被稱為“鳥中大熊貓”,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有它的地方,就說明水質好,環境好。2018年,白洋淀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的蹤跡后,張學農就走上了拍攝青頭潛鴨之路。去年,他在淀里蹲守了五天,成功拍到了青頭潛鴨育雛的場景。上個月,他又拍到了兩只青頭潛鴨分別帶娃暢游的畫面。
持續記錄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安家落戶”,張學農樂在其中。他說,自己拍鳥愛鳥,其實更愛的是環境。環境好了,人和鳥的生存空間都會好。
像張學農一樣,每天都記錄著白洋淀變化的人還有很多,韋蕓就是其中一個。
看,這里就是韋蕓工作的地方——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數據中心。作為技術人員,她的日常工作就是通過AI、5G+VR、無人機、無人船、指紋溯源等各種“黑科技”守護白洋淀,為這汪碧水的生態保護插上“智慧”的翅膀。
數字中心智慧監管平臺大屏幕上,數字、圖標不斷變化,實時展現著白洋淀的水環境情況。韋蕓告訴我,只需要戴上VR眼鏡,就能置身于監測站點,哪里有污染一目了然,實現白洋淀“指哪兒看哪兒”。
我當時就有點好奇,白洋淀溝壑眾多,監測站點又比較固定,總有監測點位看不到的地方吧?遇到突發情況可怎么辦呢?
雄安監測1號。資料圖
韋蕓把我領到了白洋淀碼頭,這里停靠著一個大家伙——有著雄安監測“小航母”之稱的“雄安監測1號”。她跟我說,這相當于一個水上監測實驗室,不僅可以對水質快速分析檢測,船上還搭載了一艘無人機和兩艘無人船,有了它們,狹窄河道也能輕松應對。
這么多黑科技,難怪白洋淀水質能穩定保持在Ⅲ類。韋蕓悄悄跟我說,現在她有了一位AI同事,生態環境AI數字專員靈靈,雖然是一個人工智能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虛擬人物形象,但以后它將獨立處理大量數據,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效率和科學決策能力。沒準兒下次我再去的時候,靈靈就能“獨當一面”了。
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白洋淀是“華北明珠”。而白洋淀治理,不僅為雄安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態水體保障,也成了雄安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名片和生動縮影。
在多次的采訪中,我看到了白洋淀的不同側面,碧波蕩漾、水清如許是它,荷塘葦海、萬鳥翔集是它,智慧管理、創新實踐還是它。這是白洋淀,這是拔節生長的雄安!
編輯:姜長淼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