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不噴灑除草劑的農場會是什么樣子?
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雜草叢生、病蟲肆虐、農作物凋敝。
但是這家位于桃城區趙家圈鎮的家庭農場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
農場由衡水文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文豐創建,10年來他堅持用自然農法發展生態農業,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不打草劑,各種野草和果樹、莊稼在這片“小森林”里和諧相處,形成了完整的生態良性循環系統,最終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贏。其實踐經驗被全國多個高校、世界生態農業愛好者爭相學習,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純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之路。
大暑時節,記者走進位于趙家圈鎮杜家村的世外桃源農場,探尋生態農場建設的“衡水樣本”。
和諧共生,區域良性生態循環能力不斷增強
7月31日下午4點,午后戶外近40度的高溫,走在世外桃源農場里卻沒有想象中的炎熱。
在農場轉轉,目之所及都是植物:高挺的向日葵挨挨擠擠,玉米大豆相伴而生,幾顆棗樹幼苗在田壟搖曳,果樹旁又有幾畦大蔥。田間樹下雜草遍布,蔓延的野草甚至遮蔽了小路。
外行眼中毫無章法的試驗田,卻是多年來杜文豐刻意為之:“我用的是和諧共生農法,簡單地說就是遵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杜文豐介紹,他的農場里從不打藥,也不用化肥、除草劑,生生不息的野草滋養出健康的土地,肥沃的土地又孕育生長出健康的果實,園子里以草為媒介建立起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天然循環由此產生。
“這院子里的荷塘,可不單純是為了觀賞,里面種植了荷花、水草等多種水生植物,養殖了各種魚類,種植、養殖過程中池塘產生大量的氮、磷等天然肥料,將池塘養殖尾水用于灌溉,就實現了養殖尾水資源化循環利用;同時,池塘也是青蛙、蜻蜓等生物的繁育棲息地,青蛙、蜻蜓多了,害蟲自然就少了;水源也是燕子、麻蜥蜴、刺猬等益鳥益獸必不可缺的,有了水源,鳥類就會只吃害蟲,從而少禍害果子和農作物……”在杜文豐口中,農場的一切都有著妙用。
“池塘養殖—自然肥水—農田自用”“秸稈殘果收集—自然發酵肥料化—田間應用”“花開有授粉昆蟲、病蟲防控有天敵昆蟲、昆蟲有生存環境”……農場里一個個農業“小生態良性循環系統”逐漸建立,鳥類、昆蟲類、蛙類多了起來,“樹上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樹下草類叢生、昆蟲平衡繁育,空中鳥類聚散飛翔、果鳥和諧共處”的場景成為常態,區域生態系統循環能力不斷增強。
很多人“吐槽”杜文豐的農場雜草叢生、不夠整潔有序,可在杜文豐看來,這些雜草才是最重要的“寶貝”——園區沒有裸露的土地,全都覆蓋著雜草及大量功能性植物,這些植物吸引了天敵昆蟲、授粉昆蟲及其他土壤生物,用來維持田間生態系統的平衡;果園不冬耕,樹下不除草,修建的枝條不粉碎不出園,創造出昆蟲的繁育和生存條件,昆蟲只有安全越冬才可以存在和發展;當田間出現了大量瓢蟲、草齡、螳螂等有益生物后,以蟲治蟲,果樹上有害生物明顯下降;雜草不僅為有益生物提供棲息的生活場所,還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夏天抵抗高溫干旱、冬天為果樹抵御嚴寒,在為土壤微生物繁衍提供優良環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不投入化學物質,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豐富,這些生物間接將土壤中的礦物質釋放出來,供植物根系吸收;草及農業廢棄物又以肥料形式回歸土地,既補充土壤養分,又促進了農場作物的健康生長。
最美味的佳肴,往往源自于最天然的食材。起初農場里的蔬果因為拒絕使用化學產品,外形不及市場上的光鮮亮麗。但幾年堅持下來,各種水果的甜度、香氣、口感逐年提升,加之營養豐富,顧客都說嘗到了兒時的味道。在朋友的口口相傳下,農場的果蔬有了大批忠實“粉絲”,常常還未到采摘時節就被高價搶購一空。
多年的理論鉆研和躬身實踐,杜文豐總結出一套全息生草法恢復重建農田生態系統的獨家“秘籍”,中國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許多高校及科研院所農業專家在實地參觀后紛紛給予高度評價。河北農業大學葛文光教授參觀后忍不住感嘆:“桃城區世外桃源有著豐富的種質資源、干干凈凈的生態環境、安安全全的食材。”
匠心獨具,充分挖掘核心種質中的優質基因
除了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世外桃源農場的果蔬、農作物還有一絕:每棵果樹、每行農作物都屬于不同的品種。
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匠心獨具。
這一切,都源于杜文豐對于一顆顆“老種子”的堅持。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 傳統農作物品種就退出了農民的種植“舞臺”,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選擇種植雜交品種。
“我們總覺得現在的食品沒有小時候的味道,就是因為地方品種越來越少了。”雖然口感好,但由于產量低、抗病性差, 老品種都被更適合現代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的商業品種取代了。
可杜文豐對于老種子有著自己的見解:新品種產量更高、抗病性更強,在生產上更具優勢,但從更廣更深的角度思考,老種子減少也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產上應用品種遺傳背景過于狹窄并不利于農業抵抗自然災害風險,況且許多老品種都有著獨特的優點,并非一無是處。
出于對老種子的迷戀,多年來,杜文豐下大力收集具有獨特基因特性的“老種子”,從全國各地收集、保育的農作物“老種子”達到了1000余種,其中大豆300種、小麥50種、西紅柿270種等。
老品種雖然有短板,但是經過現代育種手段,潛力巨大。以園區大豆為例,部分老種子品種經過繁育,其大豆異黃酮含量最高可達920mg/kg,是雜交大豆的10多倍。在收集老種子的同時,杜文豐下功夫做好良種培育,目前園區共有農作物實驗基地100余畝,共種植大田作物和各種果樹5000多個品種,主要培育無花果、黑杏、紅肉梨等,已育成多個品種并結果。文豐農業也是國內首家自主培育黑杏的企業,“黑杏新品種的選優研究試種及生態循環種植技術”被桃城區科技局立項。特別是園區無花果的培育,目前已達到1000多個品種,是全國無花果品種最全的資源圃之一。
農業發展“種”為先,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種質資源都是非常寶貴的戰略資源,它們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為了充分挖掘核心種質中的優質基因資源,提高種質資源在育種中的利用效率,文豐農業注重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對接,開展種質資源基因測序。2021年與浙江農科院園藝研究所達成引種合作,并參與出版了《圖解無花果栽培與加工》(為此書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參數和數據)。2023年與中國農業大學馬會琴教授無花果團隊合作開展無花果DNA測序項目,被中國農大授予合作單位。
生態循環,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
有人疑惑,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任作物自然生長,這和傳統農業有何不同?
杜文豐細細解釋:農場里不用化學藥品,但并不代表對作物生長放手不管。麥田里最主要的雜草是麥蒿,麥苗長到30厘米左右時,人工除草一遍,再生的麥蒿基本不會威脅到小麥生長,而適量麥蒿散發出的氣味還可以趨避蚜蟲;玉米出苗后,第一場雨水過后,將雜草用小型機械清理一遍,之后再長的野草都會比玉米苗低,直至成熟收獲;大蒜根系分泌物有抑制土壤有害物質的作用,作為功能性植物它與其他農作物、果樹間作,可以為其他植物“保駕護航”……一句話,生態農業絕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將生態學、生物學、生物防治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等現代科學融會貫通,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
農場果樹種植的幾個數據給出的答案更為直觀——農藥化肥使用量為零,每畝可節約農資費用500元;蘋果畝產量能達6000斤左右,雖然只是常規蘋果樹產量的80%左右,但售價卻是普通蘋果的2至3倍、甚至3至5倍,畝均收益較常規種植可提高30000元。
近年來,杜文豐一直致力于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多次走進其他種植大戶田間,宣講化肥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兩年來輻射帶動桃城區趙家圈鎮、鄧莊鎮等地30多家農業經營主體改變經營理念,應用化肥農藥減量增產技術5萬余畝;面向全國公益網絡授課達200余次,帶動全國各地100多個農場經營者改變了種植理念,實施了生態循環農業種植。
與此同時,多所高校、科研機構與文豐農業達成人才培養協議,組織青年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到園區實習實訓,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科技人才后備力量。文豐農業也依托園區對農村實用人才開展知識更新和生產技能培訓,培育了一大批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青年職業農民。
這樣的成績,讓杜文豐更加堅信:生態農業是真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既不會有因農藥化肥造成的環境惡化、農殘重金屬健康風險、作物品種多樣性消失、生態系統破壞等環境成本,同時又高附加值、高效益,真正是低投入、高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
生態農業行不行,最終還要在效益上“見真章”。農場經營過程中,杜文豐對于下一步發展也逐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農業只做一產效益有限,要想把生態農業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帶動更多新農人加入,只有二三產融合發展,才能把生態農業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有機農業才會有更大出路。
依托農場高質量農產品,公司與河北科技大學韓俊華教授團隊就黑杏功能飲料研發達成合作協議,攻關如何在不使用化學添加劑的情況下,基于生物發酵技術對黑杏功能性物質進行提取,打造高質量有機飲品,目前項目研發已基本完成;同時,公司與衡水學院吳榮榮專家團隊合作,也就豆類深加工項目達成了合作協議。
“目前公司的種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與各專家團隊的合作也非常順利,下一步就是按計劃推進,相信在兩到三年內就能見到一個大的成效。”談及發展,杜文豐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