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冀州區北漳淮鄉北內漳村,村里的景象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村口高高矗立的牌樓、寬闊整潔的街道、道路兩旁迎風搖曳的梧桐樹、健身設施齊全的小廣場、整齊劃一的二層別墅和仿古式瓦房、在鄉村里極為少見的影劇院……處處都彰顯著北內漳村的與眾不同。


作為革命老區,北內漳村憑借得天獨厚的紅色基因,不斷加強黨組織建設,把黨建引領作為“紅色引擎”,積極探索“黨建+”特色工作模式,推動黨建“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支撐”,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多項榮譽稱號,譜寫了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筑牢黨建引領“主心骨”,基層堡壘建強建優


只有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才有堅強的領導力量。


北內漳村積極優化調整村“兩委”班子,加強村級干部隊伍管理,規范村級組織運行機制。“我們現有黨員160名,高中以上學歷的黨員96人,50歲以下的黨員98人,黨員年齡結構較為年輕。”北內漳村黨支部支部委員李兵說,“去年新發展了一名年輕黨員鞏賽雅,她剛剛大學畢業,為我們的黨員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村黨支部始終秉持著“年紀輕、素質優、能力強、口碑好”的原則,積極發展預備黨員。


如何發揮黨支部主心骨的作用?


村“兩委”積極探索并運用“黨支部專題學+黨員自主學”模式,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主題黨日活動制度,定期開展微黨課、理論學習、紅色黨史故事等學習課程,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及時跟進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知識。村黨支部今年共開展了10次學習活動,在6月29日開展了“‘雙為’有我 我為衡水發展做貢獻”主題黨日活動,不斷帶動黨員干部學深悟透、真信篤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我們黨員干部想在先、干在前,設身處地為群眾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與群眾心貼心!”李兵說道。


北內漳村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為依托,成立黨員先鋒模范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無償獻血、反詐宣傳、法律法規宣講等活動,提升群眾安全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清掃、綠化、植樹造林等活動;為群眾解決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增強服務意識。村“兩委”不斷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著力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鬧心事,黨員干部立足崗位做好群眾的“主心骨”,勇擔當、敢作為,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點燃革命老區“新引擎”,紅色村史催人奮進


“提起北內漳村,就不得不提及它的‘紅色村史’了。”跟隨村黨支部書記柴文安的腳步,記者來到了位于村西南角的冀魯豫邊區省委黨校展覽館。院內鮮艷的五星紅旗在空中迎風飄揚,青磚藍瓦的建筑中透著一絲古韻。


步入展覽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曾在冀魯豫邊區戰斗過、生活過的革命前輩雕像。“1938年4月,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冀魯豫邊區省委黨校在危難時刻光榮誕生……”展覽館館長張隆動情地講解著,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在政治和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北內漳村則是冀南區的抗日中心村和堡壘村。


為了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展覽館于2015年開始籌建,2016年6月正式開館。展覽館總面積約1045平方米,其中主展區650平方米,共收藏抗戰時期圖片600余幅,全面呈現了黨校艱苦卓絕的辦學歷程和廣大師生投身抗戰的英勇事跡。



“以前我們村周圍長滿了蓬草和紅荊樹,便于隱藏,我爺爺當時還參加了農民抗日救國會,帶領村民做軍鞋、籌錢糧、打游擊,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保家衛國運動中。”北內漳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曉勇看著墻上的舊照片感慨萬分,“你看,這張照片上的人物是我的父親李青云,同時也是北內漳村的老支書,他可是我們村的功勛人物。在我爺爺的熏陶下,我的父親也積極加入到抗日隊伍中。”談及此處,李曉勇很是自豪。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無數革命先輩留下了紅色足跡,不屈不撓的紅色基因也已融入一代代北內漳人的血脈之中。


目前,冀魯豫邊區省委黨校展覽館已成為對廣大黨員干部、各界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紅色教育基地,激勵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北內漳村接下來將以冀魯豫邊區省委黨校為依托,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利用紅色資源、紅色教育,發展紅色旅游,讓更多的人了解北內漳村的紅色歷史,將紅色血脈庚續下去。


倡導文明鄉村“正能量”,群眾幸福感穩步提升


“以前,垃圾亂倒,糞便亂堆,柴草亂飛。現在,每家每戶、每條街道的垃圾都有專人定時打掃清運,走在街上心里十分舒坦。”正在街邊樹下乘涼的村民秦德純說。


環境是否干凈整潔、基礎設施是否完備,關乎著群眾幸福指數的高低。


在環境整治方面,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細化支委成員責任區,明確時間表,形成人居環境提升工作格局。同時,村里常年有7名環衛工人每天打掃街道,租用大型機械清理拉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村集體投資15萬元將村內污水處理站進行了翻修。


“我們對影劇院原有的設備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去年正式啟動并進行節目演出。”柴文安說到,“我們還投資5萬元對文化廣場的房屋及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增加了書籍、健身器材,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村委會北側的施工現場一派熱鬧景象:工人們正拆除著老舊磚瓦、切割著不同尺寸的鋼管……為解決村內高齡、空巢老人的用餐、娛樂、康養等問題,村“兩委”經商討后決定建設幸福互助院,為老人們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醫療保健服務,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基礎設施完善了,產業發展也不能“掉隊”。


北內漳村西鄰106國道,交通條件優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北內工業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受益于北內漳村的產業優勢和交通優勢,園區逐漸發展壯大——北內工業區至今已經成立了40多年,占地面積800多畝,2023年總銷售額達8000多萬元,企業20多家,同時提供了800多個就業崗位,充分帶動了周邊人群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近600萬元。



北內漳村在年底還會進行福利分紅——每年每人1200元。另外,55周歲以上女性、60周歲以上男性每月100元福利,8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200元福利。村“兩委”班子定期走訪脫貧戶、特困戶、低保戶、重點戶以及黨員老干部,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現在的北內漳村,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多半數農家建成了美麗庭院,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北內漳村將繼續發揮黨支部的‘火車頭’作用,凝聚鄉村振興合力,用心用情為百姓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奮斗。”談及未來發展,柴文安信心滿滿。


見習記者  夏兆臻 崔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