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展希冀 向“強”而行賦新篇
——衡水日報社全媒體采風團走進冀州區
點擊觀看短視頻 徐鵬路 攝
盛夏時節,衡水湖畔,惠風和暢;大美冀州,繁花似錦。
7月16日下午,細雨初歇。衡水日報社全媒體采風團在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義朋,總編輯邵文化帶領下走進冀州區,感悟千年文脈、“打卡”數字化農業車間、聚焦康養產業發展、探秘“智慧冀州”平臺……采風團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冀州區在康養產業發展、文旅深度融合、農業向“強”發展、社會治理綜合服務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亮點特色,近距離感受這座千年古城迸發出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立足優勢促發展
邁向康復輔具“智”造新階段
立足優勢,以“特”制勝。
醫療器械產業是冀州區的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作為我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縣級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生產和銷售基地,冀州區的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規模有多大?帶著疑問,采風團首站走進冀州區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發展中心。
衡水日報社采風團在冀州區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發展中心聽講解員講解微壓大氣艙的使用功效。 陳康 攝
產業發展中心內寬敞明亮,分區明確。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大家通過圖文等形式,了解冀州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發展的前世今生。
信念不渝、步履不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冀州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深耕篤行,產業基礎從一家一戶到協同發展,產品種類從單一到千余款,發展層次從模仿加工到自主創新……大家邊走邊聽,進一步了解到冀州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產業的輝煌歷程。
當高科技與醫療器械、康復輔具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產業發展中心內,既有護理床、輪椅等傳統產品,還有智能定位拐杖、微壓大氣艙、適老化改造監護可視化系統等高端智能產品。采風團一行不時被眼前充滿“智慧”的展品吸引,大家邊聽邊看,感受高科技帶給醫療健康的魅力。
近年來,冀州區大力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建設,立足自身稟賦,促升級、強鏈條、轉動能,以基礎再造、科技強鏈、優化服務等舉措,著力提升新質生產力,助力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向“新”而進,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冀州擁有生產企業293家、經營企業2800余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占河北省15%,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康復輔具產業逐步邁向高端智造新階段。
傳承千年煥新生
擦亮魅力冀州文旅新名片
千家桑柘馀前代,萬古風流是此州。
步入冀州古城遺址,仿佛穿梭千年,一幅“禹貢九州圖”將采風團帶回到九州初分的天下格局。“大禹治水始于冀。史載堯、舜、禹的都城都在冀州境內,且古冀州為古代兵家必爭的畿輔重地,因此九州以冀州為首。”講解員介紹,這座始建于漢高祖六年的古城,經過2000多年歷史更迭,雖滿身斑駁卻佇立。那綿延4500米的城墻遺址、蜿蜒2000 余米的護城河,向人們講述著這座“活著的城”歷經的歲月與變遷。
衡水日報社采風團在冀州古城遺址參觀。 陳康 攝
冀州古城遺址附近濕地,再現鸕鶿捕魚場景。陳康攝
漫步冀州古城遺址觀光棧道,云煙裊裊,棧橋邊,蘆葦蕩,水鳥翩躚,景色秀美,仿佛跨越了時空。“這里就像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畫!”大家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賞古城遺跡,采風團一行從滄桑歲月中探尋先民的智慧,挖掘歷史價值;赴千年之約,城墻遺址旁,游客手持“通關文牒”,武可“演武奪魁”,文可“弘文登科”;享親鳥之悅,沿護城河緩行,蒼鷺翩躚,鸕鶿捕魚的畫面躍然眼前。
5000多年文明史、2200年的建制史,深深地烙印在冀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凝練了這座古城的文化之魂。采風團走進冀州博覽館,一面浮雕墻映入眼簾,蜿蜒的長河流淌到面前,串聯起大禹、冀鼎、馮太后、信都書院等富有冀州特色的“文化符號”……沿著歷史足跡游覽,一個自古而今文盛武昌的冀州讓人意猶未盡。
衡水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在冀州博物館采訪、拍攝。陳康 攝
近年來,冀州區緊緊圍繞“文化強區”戰略,深挖“濱湖近水、歷史文化”兩大資源,組織專門力量從歷史人物、民間風俗、傳統技藝、文物古跡等方面進行全面挖掘研究,大力實施“旅游+”戰略,加快推進冀州古城墻遺址公園、冀州歷史文化街區等文化旅游項目,大幅提升全區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打造魅力湖城文旅“新坐標”。
特色農業再上“新”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草木蔥蘢綠意濃,田野廣袤寄希望。
盛夏時節,冀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內,果蔬飄香。一座座新型拱棚內,電子屏滾動播報溫度、濕度、光照等實況。一個個彩椒圓潤飽滿、長勢喜人。工人們穿梭其間,采摘、裝運,井然有序。
冀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園俯瞰。(無人機照片) 陳康 攝
“相較于傳統大棚,新型溫室大棚更長、更寬、更高。我們在多個環節都用上了‘高科技’。”工作人員告訴采風團,目前,園區共有五種棚型,其中壽光第九代日光溫室最為先進。
發展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冀州區深入實施“農業強區”戰略,勇立數農融合潮頭,以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管理,抓好智慧農業生產,在“新質生產力”上持續發力,全力打造以“高質量”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發展“試驗田”。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占地面積480畝,建設各類大棚40座,以種植番茄、太空椒、彩椒等為主,園區推廣“壽光模式”,采用“龍頭企業+專業運營+金融+農戶”的管理模式。
如何將冀州的智慧農業與文旅牽手?大家在科普研學區內看到,數字化農業車間近年來不斷迭代升級,農業無人機、植物工廠、智慧農業設備技術已在農業種植中逐步推廣應用,溫室運輸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果蔬采摘機器人的出現也將在更多領域替代更多人工。
近年來,冀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在發展過程中,全面推行“基層黨建+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戶+金融保險”五位一體聯農帶農經營模式,實現龍頭企業、村集體、群眾共同富裕。目前,全區已輻射帶動30個村莊群眾從事果蔬種植,累計建成高標準蔬菜大棚200余座,全區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年產果蔬約12萬噸,果蔬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支撐。
數字賦能解民憂
再造社會治理新格局
如何實現數字化賦能,讓民生“解憂”更加智能、更有溫度?去年以來,冀州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治理新路徑、新模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通過推動小網格“牽手”大數據,搭建了全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平臺賦能社會綜合治理,如今,冀州實現了全區人、房、地、事、情等信息資源與平臺的融合聯動,將百姓“煩心事”化解為“順心事”。
冀州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內景。陳康 攝
采風團最后一站,走進了冀州全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內,一面寬大的電子屏上讓人驚嘆,“我們可以通過大屏幕分區域展示模塊建設、數據整合、工作定位等內容。”中心負責人畢麗麗介紹,“全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下設組建群眾訴求處置中心、民生保障服務中心和‘冀時語’法律服務中心三個分中心,按照‘統一受理、統一交辦、網格治理、多元調解、閉環管理、數字賦能’的工作思路,實現‘一站式’受理訴求、‘一平臺’化解兜底。”
在中心屏幕前,值班人員分守各自電腦,正在忙碌著接收信息,并根據群眾訴求分派到不同的網格員,由網格員按照事件類型分時限督促解決。“小區路燈不亮、與鄰里發生糾紛、社區停車難……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兒,卻是聯系群眾的大民生。”一名現場值班人員介紹,“我們要做的就是能夠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快捷有效的辦結、清晰明辨的流程讓采風團人員為之感嘆。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民生工程。冀州區全域社會治理綜合服務平臺真正讓社區治理搭上“智能”的快車,讓民生問題更快捷。畢麗麗介紹:“截至目前,平臺接收各類訴求15000多件,解決14000多件。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平臺都進行了分析研判、分類匯總,確定辦結時限,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解決。”
在隨后的座談交流中,冀州區相關領導表示,近年來,冀州區大力實施“產業強區、農業富區、商貿活區、文化興區、生態立區”五大戰略,緊緊圍繞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復合材料、精密鑄造、現代農業、新型文旅等產業,抓投資、上項目,經濟建設、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工作蓬勃發展,希望衡水日報社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冀州,為提升冀州知名度和美譽度助力添彩。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探究思考。采風團一行對冀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及取得的新成效贊不絕口,表示《衡水日報》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上持續發力,在內容與形式上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大大增強了群眾認同度、信任度、喜愛度,為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媒體平臺優勢,全媒體記者要深入一線,下沉基層,講好衡水故事,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統籌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高質量完成重大主題、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宣傳,讓黨的聲音直抵人心、溫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見習記者 王雅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