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每當夜幕降臨,衡水園博園內燈光璀璨,游客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這里精彩上演的“大美衡水 湖韻千年”衡水首部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中,清代官員吳汝綸興修排瀝河道,使千畝斥鹵之地變為膏腴之田的故事,通過演員們的精彩演繹,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無數觀眾陶醉其中,為之震撼。


“修渠建閘水利昌,湖清河晏贊賢良。吳公治水民安樂,朝露春雨潤一方……”演出第二篇章《福澤·水潤一方》第二小節伊始,舞臺上水霧四起,智者在煙霧高臺處的念白,瞬間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光影閃爍中,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打夯號子,一群男子在吳汝綸的帶領下修渠建閘、防洪排澇,竣工后百姓歌舞慶祝,還為吳汝綸送上“渠通水潤”的牌匾,歷史上一幕幕高光時刻再現于眼前,恢宏又震撼。



演出中所展現的水渠即后世所稱的吳公渠,圍繞這條渠都有哪些歷史故事?吳汝綸在衡水還有哪些善舉?近日,衡水市文史學者王希來搜集整理了“看實景演出 憶衡水往事”相關資料,以便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了解衡水歷史。


記者從王希來整理的資料中看到,吳汝綸(1840年—1903年),字摯甫,安徽省桐城縣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曾師事曾國藩,為“曾門四大弟子”之一。一提起吳公渠,衡水人就會想到吳汝綸。曾在深州、冀州主政的吳汝綸,愛民勤政,政績卓著。吳汝綸為治理千頃易澇洼地,采納民意,修建一條總長約30公里的排瀝河道,引導低地積水流入滏陽河,并在河上建設橋涵,在入河處重建老龍亭閘一座,既方便了往來商旅,又使千畝斥鹵之地變為膏腴之田。后人為紀念吳汝綸興修水利之功,將老龍亭閘改稱吳公閘,將所修河道稱作吳公渠。時至今日,吳公閘尚存,吳公渠自滏陽新河左堤以北約5公里段亦保存較好。


近年來,衡水市已經完成了吳公渠生態修復整治工程,并建設了吳公渠生態公園。公園北起衡水市奧體中心,南至德勝路,全長1750米,水面寬60米至110米。吳公渠生態公園的建設,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提升了防汛和抗旱灌溉功能,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為生態宜居的美麗湖城增添了靚麗色彩。


吳汝綸對衡水的貢獻,遠不止修建吳公渠這一項。


清朝末期,吳汝綸在深州任知州兩年,在冀州任知州八年,共有三項善舉載入地方史志:編撰《深州風土記》22卷,被清代方志界奉為近世方志佳作;為光復冀州信都書院,他籌銀萬兩,延聘名師,廣置書籍,并親往書院授課,使信都書院“文風巨變,經術文采極盛一時”;治理冀州至衡水間千頃易澇洼地,疏浚吳公渠,澤被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