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衡水市桃城區鄭家河沿鎮舊城村的寶云寺院內,一座千年古塔——寶云塔靜靜地矗立著,猶如一位穿越歷史長河的智者,默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近日,記者來到寶云寺,了解這座千年古塔的前世今生。
在桃城區文物所所長翟曉娜的引領下,記者進入寶云寺,沿著兩側種有冬青和松柏的青磚小路,來到寺內東側,寶云塔全貌盡收眼底。這座原名擎天塔的樓閣式磚塔,呈八面棱錐體,共9層,高32.64米,塔基周長28.8米。因古塔在寶云寺院內,后來也沿用了寺的名字叫寶云塔。關于其始建年代,《衡水縣志》有隋朝大業二年和唐代建造兩種記載,但均無碑志可證。198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張馭寰教授對寶云塔進行了實地考察,鑒定為北宋初期所建。
寶云塔設計精妙,坐北朝南。第一層至第五層為穿心式,券門階梯相通,可沿外檐盤旋上下;第六層至第九層為空心式,內有固定梯子。第六層的東、南、西、北均有券門,俗稱“四天門”,塔頂裝有葫蘆形塔剎。塔的外沿與內攀相結合,盡顯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寶云塔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第二層以上比例和尺度變小,上下懸殊,據有關專家分析,第二層以上為后建。第二層平座單獨設置,已和第一層檐子分開;到第三層以上平座和出檐合二為一,即是下層出檐,又是上層平座,這是宋代建塔的一種方式,在宋代建塔的案例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寶云塔塔體自下而上,每層高度遞減,收分遞增。各層建筑風格各異,檐下、平座均施斗拱,雕刻精細,一層和二層為雙重出檐。古塔結構嚴謹、重心穩定,經受過多次地震和水災的考驗。塔身輪廓端莊秀美,高大挺拔又不失玲瓏之氣,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仍屹立不倒。
為保護這一古建筑,明、清及民國時期均對寶云塔進行過維修。新中國成立后,1979年、1987年,寶云塔經歷過兩次維修。1993年,經衡水市人民政府批準重建寶云寺其它建筑,1994年完工,同時對寶云塔進行了維修,并于1994年對外正式開放。
1982年7月23日,寶云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正式立項寶云塔保護修繕工程,并于2013年7月動工,2014年9月全面完成,同年 10月通過省級驗收。維修過程中,省古建所專家對該塔進行考察后,給予了極高的技術評價:“此塔是河北唯一采用外沿形式的古塔,在全國也極為少見,是外沿古塔的標志性建筑。”
寶云塔見證了衡水的歷史變遷,承載著衡水發展的脈絡,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寶云塔是方圓百里僅存的古塔,已成為市區內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旅游勝地,必將為衡水的經濟發展助力,為建設美麗河北添彩!
攝影 夏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