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滲透路面、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仲夏時節,我市海綿建設試點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多種“海綿元素”的加入,讓城市會“呼吸”、更亮眼;堅持文化保護傳承和構建排水體系并進,推動冀州古城遺址周邊環境提升,助力文物“靚起來”“活起來”;合理組織梅花島島嶼雨水徑流,通過透水鋪裝、前置塘等海綿措施,有效凈化、留住“天上水”……
近年來,我市本著“宜居、綠色、生態、韌性”的原則,充分結合區位、水系、氣候、排水系統運行等實際特點,針對性制定以“擋外洪、暢河渠、蓄雨水、凈臟水、利用(非常規)水、智慧管”為出發點的建設、改造方案,從流域、城市、設施3個層面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統籌實施海綿示范項目建設,努力將衡水建設成為“彈性”足、“韌性”強的生態宜居海綿城市。
制度為規 法治化推進海綿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工程,又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既考驗城市建設者的智慧,也彰顯著城市管理者的功力。
衡水市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智慧海綿城市監測平臺關注海綿改造區域動態情況
2023年5月成功入選“十四五”全國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項目推進等方面抓落實,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我市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領導小組、海綿辦、主管部門、工作專班“四級”推進體制;針對衡水特色,起草了《衡水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有法可依”;因地制宜完善《衡水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衡水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規劃審批實施細則》《衡水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技術導則》等10余項管控制度和技術規范,加強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審批、建設、驗收、運維全過程監管,為高標準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剛性約束和技術支持。
導向明確 分區分期打造標桿典范
清晨,主城區吳公渠生態公園內水清岸綠、草木蔥郁,空氣非常清新,不少市民沿著寬闊整潔的步道散步健身,享受著晨起的閑適。
吳功渠公園
“早就聽說咱們這座公園加入了‘海綿’設計,不少小景觀都暗藏著玄機。”家住附近的林靜經常來生態公園散步,公園自去年以來發生的一些小變化,她都看在眼里,“依托著吳公渠,綠化增多了,公園‘吸水’性非常好,前兩天下大雨,路上也沒見有積水,這‘海綿+’建設理念真神奇!”
公園內這些看得見的細微改變,源自海綿城市建設中“蓄”“滲”“凈”的理念——在保持原生態基礎上,充分發揮吳公渠“雨水調蓄池”的“大海綿”功能,公園中融入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木棧道等海綿設施,有效吸納周邊區域道路雨水,并通過各類海綿設施形成雨水梯次凈化體系,涵養植被,提升生態水平。
“聚焦城市防洪排澇難題,我們科學謀劃,全力構建了具有‘衡水特色’的新城和老城綜合示范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推進我市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市海綿示范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劉志剛介紹,涵蓋吳公渠生態公園在內的吳公渠生態修復整治項目隸屬于新城綜合示范區,該區域突出高起點,以吳公渠為軸心,對吳公渠沿岸及滏陽路(南外環)段進行“海綿化”改造和整治。通過透水鋪裝人行步道、機非隔離帶及道路周邊設計下凹綠地、隨道路新建雨水主管道等“海綿”設計巧思,順著原本的“肌理”與“脈絡”,將該區域打造成一塊“大海綿”,有效減輕城市排水壓力,提升沿線周邊生態環境質量。
紅星天鉑小區新建的雨水花園
同時,劃定19.4平方公里的老城綜合示范區,對其內多個小區實施海綿城市提升改造,將景觀綠化、配套設施與海綿城市有機融合,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壓力,消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民生工程”實效。既立足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和緩解實際存在排水和積水難題的老舊小區,又致力于有條件的社區進行海綿提升改造,形成海綿示范亮點,真正做到惠于百姓、利于百姓,讓市民真正看得到、感受得到身邊的變化。
“海綿+生態” 自然美景入畫來
海綿城市,是雨水和大地的相擁,更是生態衡水的基底。
冀州古城遺址實景
“會‘呼吸’這個定義,不能僅僅局限在公園、綠地、街道和社區,而應該更寬廣地推向衡水的生態大環境。譬如咱們冀州古城遺址,近年來在‘海綿’理念的助攻下‘內外兼修’,已引來了四方游客。”冀州區文旅局副局長楊洋看著古城遺址內熙熙攘攘的人群,發出了由衷贊嘆:“‘海綿+生態+文旅’融合發展這條路子,咱衡水走得巧妙!”話音落地,他望著不遠處連綿起伏的城垣陷入了沉思,落日的余暉灑在他身后寬闊的河塘上,也將水中鳥兒的倒影拉得格外悠長。
衡水自然美景以哪兒為最?衡水湖周邊當居榜首,衡水海綿地標建設自然也離不開此處。近年來,我市環衡水湖劃定18.9平方公里綜合示范區,將衡水湖保護發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統籌實施水域岸線過渡帶恢復、濕地生態空間建設、雨水行泄通道打通等海綿項目,形成一條集海綿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文旅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發展新路徑。
以衡水湖為起點,在濱湖新區梅花島,合理組織島嶼雨水徑流、通過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箱、前置塘等海綿措施,對雨水進行凈化、回用。環湖實施設施提升改造項目——配套停車場工程、衡水湖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櫻花島、荷花園)、衡水園博園工程等重點項目,通過海綿的城市建設讓自然做功,實現“城水空間融合、洪澇韌性應對、地下水位回升、河湖水質穩定、緩解熱島效應、城市品質提升”的總體目標,建設有品質、有特色、有模式的“華北平原水資源短缺地區的海綿城市樣板”。在冀州區,啟動冀州古城遺址周邊環境提升行動,全過程融入海綿城市理念,以水系、綠地、道路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手段,實現區域內水體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
隨著一個個項目建成投用、一個個示范片區逐漸擴大,我市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能力持續提升,海綿城市不斷從理念落地成為實景,變成群眾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在多方協同共建的‘海綿體系’高效運作下,‘海綿+’理念在咱衡水扎得越來越深、滲得越來越透,衡水的水也變得更加‘聰明’‘安全’。”市海綿辦負責人劉志剛介紹,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計改造、新建排水管網500多公里,新建11座雨水旋流沉砂池、4座雨水調蓄池、6座污水提升泵站,9處黑臭水體已全部實現“長治久清”,污水上返、路面積水情況持續改善,城市“毛細血管”越發通暢。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6月,我市累計新增透水地面面積20萬平方米,年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到10萬噸。
攝影 朱微 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