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學府沐風櫛雨,薪火相傳文脈不息。衡水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隸第六師范學校,期間三遷校址,九易校名,幾經重組重建。
衡水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一天:2004年5月17日。
這一天,教育部正式批復原衡水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衡水學院。
衡水學院的成立,填補了我市歷史上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成為衡水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4——2024,是衡水學院升本后本科辦學史上的第一個二十年。
這是一個華麗轉身、精彩蝶變的二十年!
這也是一個奮發有為、轉型發展的二十年!
這更是一個踔厲奮進、堅毅篤行的二十年!
2004年學校在校生5800余人,現學校在校生16000余人;
2004年學校占地面積約500畝,現學校占地總面積2479畝;
2004年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額2000萬元,現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9967.21萬元;
2004年學校圖書館藏書40萬冊,現學校館藏圖書152.97萬冊;
2004年學校共有教職員工601名,現學校共有教職工1432名;
2004年學校專任教師333名,高級職稱教師97名,現學校專任教師975名,高級職稱教師513名。
......
二十載春華秋實,在衡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學院歷代領導班子團結全校師生,緊抓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勵精圖治,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確立了“進步教育”的辦學理念與“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技術大學”辦學目標。
2008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西校區開工建設、2015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6年列為河北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濱湖校區投入建設、2023年濱湖校區投入使用......一項項喜人成果,標志著衡水學院實現了專科到本科、師范到多科、多科到應用、外延到內涵的跨越式發展,英姿勃發地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主航道!
改革創新 教育質量辦學特色日益凸顯
學科專業建設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龍頭。學校圍繞轉型應用型建設,實施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目前構建了5大專業集群,覆蓋文、理、工、法、農、教育、經濟、管理、藝術等9大學科門類,形成了以文理基礎學科為支撐,以應用學科為重點,以交叉學科及學科群為補充專業群,區域競爭力大幅增強。
因地方需求而生、因地方需求而盛。學校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主動對接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提檔升級等對人才的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增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應用統計學、物流工程、馬術、航空服務與管理等新專業。
學校結合辦學傳統和地域特色,確立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微生物學、遺傳學、分析化學等重點優勢學科,動畫等重點特色發展學科,英語、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重點創建學科。同時,圍繞重點專業、學科,學校成立29個非實體研究機構,并與衡水市各市縣合作創建實習實訓基地,搭建了以化工、畜牧、播音與主持、有益菌研究、衡水湖生態綜合發展、教師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產學研合作平臺。
截至目前,學校12個師范專業中,除2個專業未達到三屆畢業生條件,其余英、化、體等10個專業都通過了國家級、省級師范專業認證,成為全省繼河北師范大學之后第二個所有的師范專業通過專業認證的高校。學校新建3個省級重點發展學科、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2門省級課程建設項目、1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332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學校秉承“守正出新”校訓,堅持“進步教育”理念,通過強化早操、早讀、晚自習、社團活動等管理,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自律意識,在“敬業樹人”師風的帶動下,促進了“勤學力行”學風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近三年,學校學生參加河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報名項目4095個,參賽14958人次,獲得省級銅獎32項,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00余項,其中16項被確立為國家級項目,112項被確立為省級項目。學生參與人次占總數90%以上。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學生1639人次,占學生總數比例近11%。連續三年被河北省教育廳授予“優秀組織獎”。與行業、企業協同共建創業孵化園,入駐23個創新創業項目,17個創新創業項目年終評審為合格,6項已孵化成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勵精圖治 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干事創業的良好育人氛圍。
學校堅持實施教師培養與引進并重的人才強校戰略,通過青年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師進修培訓計劃,滿足教學需求。一方面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從適應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需求出發,提出優越條件吸引人才,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才遴選機制、考評機制以及協同機制。自升本以來,學校共引進培養博士216人、碩士782人。對于學校急需專業的專家學者,采取聘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柔性引智方法。2004年以來,學校共聘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社會導師329人。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養力度,支持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從政策導向、制度、措施和經費給予保障和推進。
目前,學校招生由全國10個省市擴展到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二級院(系)由9個增至14個,新增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高級職稱教師由22人增至606人,碩、博士學位教師由84人增至989人。目前,我校已有34位教師具備碩導、博導資格,425位教師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教師。
此外,學校有142人次教師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模范教師、省級社科專家等榮譽稱號。學校已經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素質和能力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教師隊伍,涌現出一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從嚴執教、為人師表的師德標兵。
產教融合 科研能力服務地方實現躍升
誕生于斯,發展于斯,回報于斯。學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立足地方,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地合作等方式,實現社會服務與教學、科研的深度融合。
學校升本二十年間,學校科研經費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由2004年的20萬元增至2024年的2600余萬元。建有濕地保護、城鄉社會治理等13個省級學術科研平臺,以及董子儒家思想、環境監控等研究機構。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以及省級以上科研課題,發表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了多項科技獎勵和專利。
為促進科研成果更多轉化,學校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結合學科特色與優勢,積極培育組建科研平臺,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目前,學院共有8個省級科研平臺,組建服務地方專家團隊117個,涉及859人次,囊括715位專家學者,構成了功能多元化的校企合作產學研平臺。
依托各類平臺和科研團隊,學校與我市眾多骨干企業合作,為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幫助企業制訂發展規劃、建立生產基地、研發生產工藝,打通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校企高效發展、多方共贏的局面。目前,學校與衡水各個縣(市、區)及十余個市局、數十家行業龍頭企業簽署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衡水老白干、養元六個核桃、冀衡化工等數十家企業均受益于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校與衡水老白干釀酒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覆盆子啤酒成功實現產業化生產,年純利潤可達240萬元。學校派出3名博士進駐衡水老白干工作站,為企業完成了《老白干大曲重要功能菌的研究》項目,首次明確了大曲功能菌與老白干酒品質的內在聯系,首次發現了老白干酒中9種新風味物質,同時申請了“酒醅DNA提取方法”的專利。學校與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發酵型核桃乳生產專用菌株選育及發酵工藝研究”等科研項目,獲得省科技廳劃撥課題經費30萬元。
近年來,學校為我市大中小微企業服務316余次,橫向課題及合作項目立項數量達到49項,科研成果被采用7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00萬元。
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現如今,衡水學院已成為我市企業強大的技術支撐力量。
源頭活水 建言獻策智力支持一馬當先
如果說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那么衡水學院積極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支持,則是為提升區域軟實力注入了“源頭活水”。
主動對接地方需求,全方位參與政府決策。近年來,學校承擔了多項地方立法的起草論證,先后進行了《衡水市生態環境教育促進條例(草案)》、《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草案)》、《衡水市養犬管理條例(草案)》等10余項地方法規的起草論證。
助力農村扶貧系統研發,參與政府財政政策修訂等,衡水學院已經成為了當地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智囊機構。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研究團隊研發“冀州區防貧救助系統”,實現了全區防貧大數據的自動預警、匯總、展示。在此基礎上,按照衡水市委的要求,與市扶貧辦進行聯系合作,共同開發了“衡水市防貧監測預警系統”。受市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認定中心委托,學院承擔了衡水市社會救助對象防貧預警監測救助系統研發。學院參與制定的中小學校食堂建設和管理規范作為衡水市地方標準,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標準實施后,可惠及衡水市90多萬中小學生……
圍繞衡水湖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生態文化建設與開發、保護區法律條例等方面,學校展開了系列研究,立項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02項。
學院成立了衡水湖濕地保護研究所進行專項課題研究,入侵植物黃頂菊學院首先在衡水湖發現。“衡水湖濕地鳥類多樣性研究”、“衡水湖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及保護性對策研究”等系列課題,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衡水湖湖濱帶植被恢復及植物景觀生態學”研究成果應用于衡水湖濕地公園,節省資金900多萬元,該成果連續多年應用于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道植物景觀設計。
衡水學院積極對接地方政府需求成效顯著,成為了地方政府決策的最親密“伙伴”。而學校更多的教師,從三尺講臺走向服務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
文脈相傳 助力接棒文化傳承大放異彩
如何更好地將地方文化傳承轉化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衡水學院升本以來一直探索的課題。
學校立足衡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承擔衡水市地方文化建設課題,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學校積極助推董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設置了全國首家“董子學院”。《衡水學院學報》開設的“董仲舒與儒學研究”專欄,是國內外唯一的董學研究專業平臺。在此基礎上,學院連續五屆成功舉辦“董子論壇”,推動國際董學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加快了董學研究的國際化,讓“衡水是大儒之鄉、是儒學復興之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使“董子研究”成為衡水的國際名片。
學校石寶軍教授主持的“濕地保護與衡水湖生態文化”列入獲得河北省科普展教項目;“衡水湖生態文化發展對策研究”被列入教育部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動漫片《小金魚漫游記》入選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獲河北省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專著《衡水湖生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獲得河北省第十五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與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合作,成立了衡水學院書畫藝術博物館;承擔“衡水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傳播模式探索”等系列發掘和促進地域文化的研究項目……
此外,學校還先后完成周窩音樂小鎮音樂生活館規劃設計、鄧莊千畝油菜花文化旅游節整體策劃設計、武強金音樂器博物館整體規劃設計等項目,持續助力地方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讓地域文化散發出更加悠遠深厚的文化魅力。
一串串閃光的成績,印證了衡水學院致力服務地方的初心和使命!
一串串篤實的足跡,盡顯了衡水學院傾情奉獻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芳華待灼,弦歌不輟。一代又一代人衡院人在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荊棘路上,上下求索,不斷向前,在歲月洗禮中薪火相傳,青藍相繼,用樸實、堅韌和執著譜寫了一部激情澎湃的教育傳奇!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衡院人披星戴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創衡水本科高等教育之先河!
看今朝,直上青天攬明月。衡院人奮發圖強,守正創新,乘勢而上,將學校打造成冀東南璀璨耀眼的教育明珠!
望明日,九萬里風鵬正舉。衡院人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繼往開來,必將譜寫更加波瀾壯闊的華美篇章!
通訊員:朱光星 王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