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風暖,光景日日新。
“打叉一定要趁天晴,否則瓜秧容易染病,要注意打小叉別打大叉。”在饒陽縣南北巖村的一座大棚內,10多名種植戶正圍著一位瘦削的中年男子,聚精會神的聽他講解著甜瓜打叉的注意事項。正在傳授種植技術的,是種植戶們的老朋友——河北省“最受歡迎特聘農技員”、河北省2023年度“最美農民工”(奮進型“奉獻鄉村美”)宋長江。
不久前,54歲的宋長江剛剛參加了全省“最美農民工”宣講活動,他在總結30多年里與大棚果蔬打交道的酸甜苦辣時感慨萬千:“從借錢建起村里的第一個大棚,到帶動更多村民規模化發展設施果蔬種植,自己不僅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鄉親們無比信賴的‘土專家’,更實現了從‘一個人富’到引領父老鄉親‘共同富裕’的進階之路。”
敢想敢為——
“借錢也要建大棚。既然認準了這條路,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宋長江深知種田的不易。1988年的一天,在偶然聽說種植大棚蔬菜比大田作物效益要高的消息后,彼時只有18歲的宋長江動起了心思。“當時,滿腦子里想的都是大棚,一門心思就想搭起個棚來種種看。”然而,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大棚計劃”實施起來舉步維艱。
沒有啟動資金,宋長江深思熟慮之后,下定決心——借錢!“在當年,娶個媳婦才需要幾百塊錢。”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宋長江笑出了聲。“鄉親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畢竟是借錢建大棚,萬一賠了本兒,那可是傾家蕩產的后果。”頂著壓力與質疑,宋長江靠著東拼西湊借來的幾千塊錢,建起了南北巖村里的第一個大棚。
“當時心里就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搞出點兒名堂來!”沒有技術?那就想辦法學!他買書學習,訂閱各種農業技術報刊……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沒有經驗?那就到外地有經驗的地方取經!他不畏艱辛,走遍了周邊縣市甚至山東壽光等地,向有種植經驗的農民請教,認真記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
除了外出學習,宋長江沒日沒夜的住在了大棚里,精心“伺候”著這些西紅柿秧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悉心管理下,那年的西紅柿大獲豐收,僅僅一個大棚就收入了一萬八千元,宋長江一夜之間邁入“萬元戶”行列的消息隨即就在村里“炸了鍋”。
學無止境——
“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持之以恒的實踐。”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是宋長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建棚初期“摸著石頭過河”到“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問題,從最開始只種植單一品種的西紅柿,到引進甜瓜、葡萄等新品類。宋長江靠的,是持續不斷的學習與實踐。
然而,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宋長江始終覺得自己“還差得遠”。“我是一個農民,文化程度也不高,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經驗,但距離我心目中新農人的標準還遠遠不夠。想跟上現代農業的發展,要學的還多著呢!”在30多年的種植生涯中,宋長江多次獲得各種表彰,并被農業農村部評為農民高級技師,但他依然覺得有所欠缺。一有空閑時間,就到處去學習、培訓。“宋老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真是頂呱呱!每次我們一起去培訓,就屬他筆記做的又快又全。”同為饒陽縣農業局“特聘農技員”的尹建龍這樣評價。
2019年9月,通過參加高職擴招,宋長江有了一個新身份——保定職業技術學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學生,從田間地頭邁入大學校門,甩掉兩腿泥走進“象牙塔”……宋長江的眼界寬了,境界高了,不僅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新農人”,更深感現代化管理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系統化學習現代農業管理知識太有必要了!以前有些土辦法,自己也說不清原理。通過學習,掌握的明明白白!”宋長江興奮地回憶著。
共富共享——
“果蔬產業要想發展的更好,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才是方向,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系統化的深入學習,帶給宋長江的,不僅僅是棚室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與拓展。在自己的示范引領下,村里的種植戶越來越多,宋長江開始了新的思考:“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要想走的更遠,一定要進行規模化種植。”他很快有了新打算——組建專業合作社,吸引種植戶加入,通過統一種植標準、有組織地培訓果農,實現果蔬產業規模化發展,讓種植戶們少費勁、多掙錢。
就這樣,饒陽縣良品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宋長江的主導下應運而生了。合作社以加強種植戶技術培訓、引進新品種、銷售產品等為主要職責。以此為平臺,依托省農林科學院、縣品牌蔬菜工作站以及縣農業部門,宋長江多次邀請專家為種植戶們授課,年平均組織專業技術培訓10次以上,目前培訓人員已達2000多人次。
“以前,大家種西紅柿都覺得越密實產量越高,經過培訓后,大伙才知道,間距合適才能讓植株充分伸展,產量才會更高。還有授粉,以前是人工作業,費時費力,省里的專家介紹并協助引進了熊蜂授粉,成本降下來了,效果還更好了。”談起科學管理,宋長江滔滔不絕。一次次的培訓開展下來,困擾種植戶們的難題一一迎刃而解。“宋老哥組織的培訓用處太大了,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夠對癥下藥!”合作社成員楊子超開心地說。
同時,為了讓合作社的果蔬進軍高端市場,打破農超對接、訂單銷售空白,宋長江還不斷引種試種各類名優新特果蔬品種,以“多中選優、優中選特、特中做精”為原則,逐步篩選出10余個果蔬新品種,向種植戶們進行示范推廣,為做好品牌農業和訂單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標準化種植、高質量生產。如今,合作社2000畝的溫室大棚,年產甜瓜、番茄、茄子、葡萄等各類果蔬4000噸,產值近1200萬元。同時,也為全縣工廠化育苗、農資土肥、棚室建材、設備加工、棚室施工、技術服務、產品銷售、冷藏運輸等行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促進了全縣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
沿著蜿蜒的通村水泥路,宋長江來到了北空城村的一片棚區,一個個整齊排列的大棚內,甜瓜黑綠壯實,西紅柿已經開出了花。這里,是宋長江2022年通過流轉農戶土地,建立起的紅響家庭農場。“農戶們到這里打工,除了一天掙一百多塊錢外,還能學到更多種植管理技術。現在,全縣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34萬畝,設施比例全省第一;設施葡萄種植面積11萬畝,設施規模全國第一。饒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津‘菜籃子’!”談到全縣果蔬產業發展成果,宋長江這位有著“最美農民工”榮譽稱號的漢子很是自豪。
本報見習記者 范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