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從“有”到“優”,讓“養老”變“享老”


核心閱讀: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服務的成色與效果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近年來,我市以“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為目標,結合實際,不斷提升社區養老服務水平、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和縣鄉村三級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努力逐步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


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

“家門口的養老”有品質更有溫度


在昊和康養日間照料中心,護理人員與老人通過游戲進行肢體鍛煉。


春日的衡水,生機盎然,繁花似錦。


82歲的賈蘭芬雖然腿腳不好,但在護理人員的陪伴下卻幾乎日日不落地到小區里看春景。小區里哪棵香椿冒了新芽,小花園里新栽了幾棵石榴樹……老人都如數家珍。


“我就是咱昊和沁園小區的住戶,去年因為腿腳不好入住了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每天照顧我吃飯、睡覺、上廁所,還根據我的身體狀況給做康復理療。那時候天天晚上回家,就像小娃娃上托兒所一樣。但家里畢竟不像這里,24小時有醫護人員陪護,還有專業的設施。這不,年前我就搬到長時照護這邊來了。”當了一輩子小學教師的賈蘭芬思路清晰,說起在昊和康養的這段日子,她很是認可。


作為一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昊和康養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長時照護和居家養老等多種服務項目。日間照料中心僅是其中之一。昊和康養負責人王虹介紹,中心服務內容涵蓋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訓練、慢病調養、保健理療、文娛康養等,基本可以滿足老人的日常需求。同時,他們對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收費標準進行公示,讓老人做到心中有數。來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一項或多項適合自己的項目。


“在這里不僅衣食住行不用操心,有個頭疼腦熱的社區門診大夫還上門給看病。”去年6月,87歲的高永忠老人入住萃景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當年7月12日,當班護工發現老人走路出現失衡情況,立即聯系衛生站醫生,初步判斷是腦部問題,聯系老人家屬后,立即將老人送往醫院。后檢查為顱內淤血,經開顱手術治療出院后,回到中心康復。中心為老人搭配營養餐、提供照護康復服務。半個月后,老人已恢復最初入住時的狀態。現在,高永忠老人打麻將、聽戲曲、做游戲,每天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萃景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輔助老人進行拼圖游戲。


萃景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由信康養老集團與萃景社區衛生服務站共同打造。“我們定期對入住老人進行醫療體檢,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對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給予合理用藥和康復診療。”中心負責人盧世敏介紹,中心還與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展開合作,開通“健康綠色安全通道”,對危重病人及時送醫院治療,實現“雙向轉診”。


中國式養老的特別之處在于,老年人不愿意離家外出養老,他們不僅需要生理上的照顧,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相較于傳統的養老院,像昊和康養、萃景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這樣的社區養老機構充分尊重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居家養老的觀念,并可為老人提供更為專業的綜合服務,讓老年人養老離家不離社區,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多樣化的養老服務。


近些年,我市積極探索更適合本地的居家養老方式,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能力,不斷延伸專業化服務到社區、進家庭,讓“家門口的養老”更有品質和溫度。截至目前,我市擁有各類社區日間照料站點160個,為1.8萬名老人帶去品質溫暖生活。去年,我市被確定為民政部社區和居家養老基本服務能力提升地區,2490萬元項目資金為我市的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注入了新的強勁動能。


醫養康養相結合——

養老看病“一站式” 快樂健康有“醫”靠


市老年養護中心活動室里,老人們手舞彩帶排練隊形。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對養老服務的要求也水漲船高。一大批有知識、有見地、有經濟實力的50后、60后退休人員步入老年,讓醫養康養全面融合發展成為當前養老服務的重要發展趨勢。


走進位于衡水市高新區振遠路的衡水市老年養護中心,遠遠地就能聽見活動室里歌聲陣陣、笑聲不斷。老人們手舞彩帶排練隊形,幸福的生活掛在臉上,甜在心里……衡水市老年養護中心是以機構養老、醫療康復、照料護理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機構,設置床位500余張。養護中心在傳統多人間和雙人標準間的基礎上,增設了套間,迎合了老年夫婦同時入住的需求。室內各類生活設施、家具均為適老化設計,整潔明亮的房間里還擺放著老人從家里帶來的綠植和裝飾,家庭氛圍十分濃厚。


書畫室里,85歲的王藏巧老人端坐桌前、凝神揮毫。“這是跟著市老年大學老師學習的第三個學期了,每天都會過來練一會,練練字手抖得也輕了。”入住兩年多,王藏巧說比在家強。“在這兒,吃飯、洗衣、看病都不愁,娛樂活動還很多,能聽各種講座,我還能到閱覽室抄錄我喜歡的偏方。”養護中心在傳統服務項目的基礎上,還增設了黨員活動室、閱覽室、網絡室和放映廳等,對老人們的各類需求都有所回應。


專業的照護和醫療團隊是老年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衡水市老年養護中心與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聯手,將“醫養結合”變為“醫養融合”,形成了集內科、中醫科、康復科、B超室、心電室、輸液室等于一體的醫療服務模式,長年為養老、長期臥床、失能半失能、術后康復護理、臨終護理等老人提供各類服務。


市老年養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認知評估篩查工具。


“所有入住的老人都會經過認知、行動等方面的專業測評,進行養老等級評定并建立健康檔案。我們會根據老人身體情況,為他們提供慢性病管理、干預,或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中心工作人員杜穎介紹。


86歲的張淑蘭老人因重癥肺炎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術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全天照護。“我母親從ICU出來后就一直需要換尿管、吸痰等一些專業護理,而我們也沒有專業的護理知識,想在家中護理基本不可能,老年養護中心提供的專業服務,真是給我們幫了大忙。”張淑蘭的女兒感慨地說。在衡水市老年養護中心五樓綜合內科,配備有集中供氧系統、負壓吸引系統等必備和常用醫療設施,兩塊電子大屏實時集中顯示每位老人的監護數據,專業醫護團隊24小時待命,為重癥、危重癥和后ICU病人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實現醫養服務零距離。“所有在院老人實現醫保直接就診、住院及藥物購買等,病區實行開放式管理,家屬可以隨時探視。”綜合內科負責人馬星介紹。


“醫”是基礎,“養”是核心,我市推動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聯手合作,讓醫養、康養深度融合,建起集養老護理、醫療康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不斷促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護工與智能相輔助——

見“人”見“智”讓農村養老不再孤單


河北乾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護理員與老人核對護理服務工單。


在衡水工作的李志松最近剛給在老家武邑獨居的父親配上了一個智能養老手環,“現在通過手機APP,我可以實時查詢父親所在的位置,雖然不在身邊卻也放心不少。”他還通過手機APP下單,為父親選擇送餐、助潔、基礎體檢等服務。


“手環與智能監控系統相連,如果老人突發身體不適,可以通過‘一鍵報警’發出求救。系統會在第一時間聯系老人的監護人,對聯系不上的我們會派出工作人員前去查看。”武邑縣易家科技智慧服務云中心負責人劉麗麗介紹,這是他們基于大數據云平臺搭建的智慧養老系統,通過社區與養老企業合作,提供“智能連接+居家養老+健康管理”的新型養老模式,從而滿足老年人和家人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


3月9日下午3時,河北乾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護理員張艷利、王慶梅準時到達故城縣鄭口鎮后沙崗村老人吉保中家,按照老人下單的服務,手腳麻利地忙活起來。吉保中是低保戶,因年事已高、身體行動不便,被列入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人群。


去年以來,故城縣民政局與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故城仁德養老合作搭建故城縣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以政府機構出政策、買服務、做監督,專業大數據公司搭建線上服務平臺,本地養老機構提供線下護理服務的模式,為全縣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已將全縣享受政府購買居家服務的706名老人全部納入服務系統,開展各項服務39483單、42925工時。


故城縣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


“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平臺上下單,服務內容還可以‘量身定制’,一切以老人需求出發。”河北乾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崔洪梅介紹。在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的可視化大屏上,可以實時監控養老護理員從接單、上門服務到結束工單、拍照反饋的全流程。“老人除了在‘派工單’上簽字認可外,還可通過現場錄音、服務內容拍照等方式對服務質量進行評價。養老機構隨機對上門服務情況進行抽查和回訪。民政部門可對服務記錄進行查看、審核,將居家上門服務滿意度作為政府補貼的重要依據。”崔洪梅說。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礎上,利用數字技術建成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是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關鍵。目前,我市已建成1個市級信息平臺和6個縣級平臺,后續將市級平臺與縣市區養老服務平臺鏈接,實現對全市范圍內養老床位全天候監測、養老上門服務簽退以及滿意度調查等情況的實時在線監控,依托大數據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網。


在全力勾勒智慧化養老發展藍圖的同時,我市也將農村養老事業發展緊緊抓在手上。鼓勵相鄰或相近的村聯合建設區域性農村互助幸福院,鼓勵農村互助養老設施與其他公共服務、社會福利設施共建共享,鼓勵支持設置鄰里互助點……


河北乾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護理員為老人清洗家居物品。


“幸福院里干凈、條件好!”85歲的黃書芬是阜城縣南小張莊村互助幸福院的第一批住戶,“在這兒住的都是一個村的,悶了串串門、嘮嘮嗑,還能和老姊妹一塊兒遛彎、趕集。關上門自己過,打開門能就伴兒,有了事還能互相照應,真好!”這席話,黃書芬說得情真意切。一次,她突發腦血栓摔倒,就是幸福院的鄰居們及時叫來了衛生室大夫,還通知了她的家人。


南小張莊村的互助幸福院采用的是“以地養老”的模式。2014年建幸福院時,村里鼓勵60歲以上有生活能力、無生產能力的留守老人,將原有危舊房屋置換成幸福院公寓房,或以成本價賣給入住老人,老人擁有新住房的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每位入住老人每年的費用包括水電暖和各項管理服務大約需要5000元。這部分資金由入住老人每人每年掏2000元,其余3000元由村集體和民政部門補貼。


在互助幸福院居住,老人的生活環境和社交圈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更符合農村老人的養老心理。目前,我市4994個村,建設了3753個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率達到75%,進一步實現了農村老年人家門口的幸福養老。


養老服務將在今天和明天事關每一個人。為了搭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我市連續兩年將全市養老服務能力提升工作列入市屬20件民生實事,積極助推養老服務從“有”向“優”邁進。目前,全市11個縣市區和濱湖新區、衡水高新區全部建成了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有序推進,經濟困難的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新增等級認定養老護理員人數均已超額完成;《衡水市養老服務條例》列入立法規劃二類項目,養老法制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持續推進縣鄉村養老服務三級網絡建設,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大基本養老服務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力度,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持續推動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杰介紹。


本報記者沈曉燕 楊雯/文

本組圖片由楊雯拍攝

編輯: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