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武邑縣任角村,58歲的任志星像往常一樣,拄著拐棍來到院子里,騎上三輪車,前往村東的五·二一烈士陵園。那里是他每天都要去守護的地方,他已是任家守護陪伴烈士的第三代。


“志星,今天天兒不好,來回路上注意安全啊。”途中路過叔叔任三元家時,叔叔關切地交代著。“好,我中午就不回來了。”說著話,任志星離開了村莊。到了陵園,他拄著拐棍打開門,停好三輪車就忙碌起來,“昨天晚上風大,早點兒來把路上和林子里的斷樹枝撿干凈了,最近來的孩子們多。”



“他身體不怎么好,365天也是風雨無阻,我支持他,家里的事都不用他管,我給他安排好。”叔叔任三元說。任三元21歲入黨,曾擔任村支書34年,是全村600多位鄉親的“主心骨”,更是任志星一家的當家人。“做人要正直、要守信用、要勤奮,更要能吃苦。”任三元說這是任家的家規。


“我腰椎間盤突出,現在離不開拐棍。孩子們勸我去動手術,我不能去。萬一手術不成功,躺床上起不來了,這里我放心不下啊。現在好歹拄著拐棍每天能過來陪陪他們。”說著這些,任志星的眼里噙滿了淚水。


任志星2017年受父親任二元的臨終之托,成為了第三代守園人。他家守護這座陵園的故事,還要從他的爺爺任高山說起。


任高山是一名共產黨員,抗日戰爭時期,加入武邑鋤奸隊,在妻子李建國的掩護和協助下負責搜集日偽敵軍情報,執行鋤奸滅敵的任務。


1942年5月21日,日寇糾結數萬兵力,對冀南抗日根據地實行瘋狂的合圍大掃蕩,在這次反“掃蕩”斗爭中,八路軍冀南五分區基干團的300名戰士,在任角村外與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由于寡不敵眾,數百英烈為國捐軀。幾天后,當地的群眾將烈士們的遺體就地掩埋,并筑起了一條一公里長的土崗。為紀念這300位英烈,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政府在任角村,修建了烈士亭。任志星的爺爺任高山成為烈士亭第一位義務守園人。


據村民回憶,當時建烈士亭的隊伍里就有任高山,烈士亭修好后,任高山親手栽下松柏一同守護忠魂。此后,任高山守護烈士亭,清掃烈士崗,維護紀念碑,日復一日,直到1971年去世。


那一年,身為長子的任二元接過父親守護烈士的重任。這一守,就是46年。期間,任角烈士陵園于2010年重建并更名為五·二一烈士陵園。


“2017年父親得了肺癌,直到去世前的十來天,再也起不來床,囑咐我替他每天把烈士們的墓碑擦拭干凈,陪烈士們說說話……”說著這些,任志星的眼中噙滿了淚水。


“在別人眼里,我父親脾氣古怪。他每天從家早出晚歸,守在這里跟長眠的烈士還有一草一木對話。”任志星回憶,46年間,父親任二元還經常帶領當地學生和青年,追憶先烈事跡,祭奠英靈。父親還不斷地把烈士的事跡、陵園歷史、爺爺守護烈士和種樹的故事告訴兒女,希望將來這份神圣的使命能有人繼續承擔。


“守陵的工作看似輕松,實際是比較枯燥的。我從爺爺、父親身上學到了,要想把陵園守好,就必須要耐得住寂寞。”任志星說。


2017年6月,五·二一烈士陵園被命名為衡水市級國防教育基地;2021年6月,又被批準為河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12月,批準為河北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一直以來,任志星子女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們深知,在這里守護的不是一塊塊冰冷的墓碑,而是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在那個歲月中忠誠奉獻的光輝力量。任志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守護者行列。


讓任志星欣慰的是,革命先烈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武邑人。如今,來幫助維護陵園、擔任義務講解員的志愿者越來越多。


“對我來說,這就是我們家代代相傳的記憶。把革命烈士的事跡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把紅色基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也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責任。”任志星說。這位農村老人的一番話語,讓人頓覺他的形象是那樣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