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陽下,衡水市故城縣大運河畔的青罕荷園迎來了挖藕的好時光。只見藕農們穿著防水服,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手中的高壓水槍發出“嗤嗤”的聲響。強勁的水流瞬間將淤泥沖開,露出了藏在下面的白嫩蓮藕。經過一冬天的自然儲藏,春季上市的蓮藕也迎來了好價格。
故城縣地處冀魯兩省交界,漳衛南運河故城段75.1公里,原來的河灘地是水淹地、絕收地,令當地農民“望地興嘆”。近年來,當地圍繞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大運河通水來做活河灘地發展大文章。種藕、養魚,進而發展餐飲、旅游等,昔日荒涼的河灘地,變成了富美“小江南”。
河灘地成為鄉村振興的“聚寶盆”。故城縣改造800余畝河灘地來種植淺水蓮藕,畝均收益8000元以上。在此基礎上,發展菜藕加工,利用其他河灘地搞起了泥鰍養殖和深加工、觀光旅游、餐飲娛樂等生態產業,實現1300余人就業,帶動4000多農戶增收,每年可實現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發展、共進步。改造中積極維護生態日益向好,不斷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白鷺、蒼鷺、白腹鷂、麥雞、浮鷗等93種、5萬多只鳥在這里安家落戶,
“空中有鳥、水上有花、水中有魚、水下有藕。”故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培忠介紹,故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形成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的良好局面。
通訊員 李洪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