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衡水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第七場“京津冀協同發展·衡水這十年”主題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新聞發言人、黨組成員、副局長霍紀東就相關工作情況進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以來,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融入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18年、2021年,衡水市先后2次被國務院辦公廳表彰為“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地方”。
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穩步改善。近年來,我市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衡水市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O3)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打好散煤清零攻堅戰,實施多元復合式清潔取暖,入選第一批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推動鍋爐綜合整治,完成現存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打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戰,開展VOCs治理專項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工業源無組織排放和工業企業深度治理,自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117個源頭替代、284個無組織提升、151個末端提升和95個深度治理任務。打好揚塵治理攻堅戰,出臺《衡水市重點揚塵污染源認定參考標準及程序、管理規定(試行)》《衡水市揚塵污染問題量化問責和扣繳揚塵污染懲罰性資金辦法(試行)》等文件,率先開展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打好柴油貨車治理攻堅戰,建立一體化綜合管理平臺,開展OBD遠程監控設備安裝等柴油貨車改造,完成6210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通過持續攻堅,2023年衡水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8,較2014年下降48.8%;優良天數219天,較2014年增加133天;重污染天數15天,較2014年減少62天。
打好碧水保衛戰,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我市加強重點河湖水環境監管,持續落實市、縣重點河湖斷面巡查巡視工作機制,對轄區內15條河渠、42個斷面共計14項巡查內容進行巡查,對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解決。全力抓好衡水湖生態治理,建立引水沿線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引水沿線水質監測及環境隱患排查工作,對衡水湖引水沿線水質每日進行水質監測,達到“凈水入湖”目標,衡水湖4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年均值穩定達到三類。做好入河排污口管控,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不缺不漏”的要求,對全市148條河渠進行“拉網式”排查,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數,加強和規范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2023年,我市水環境質量創歷史最好,13個國省考斷面全部達標,優良水體達到12個,占比92.3%。
打好凈土保衛戰,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督促企業落實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依法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從源頭防控土壤污染風險。常態化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建立了農村坑塘(溝渠)監管清單8838處,實現“動態清零”。同時,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化農村生活污水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綜合利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污水規模、農民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科學確定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實行“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截至目前,累計完成2187個村莊的生活污水治理。武邑縣被列為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故城縣“灰水就地利用/黑水轉運+資源化利用”分質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模式入選2023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
主動優化環境,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市幫扶企業編制“一企一策”,積極推進企業開展環保績效創A工作,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強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實現多污染物協同監測和污染源專項監測雙輪驅動,發揮環境監測支撐保障作用。無廢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總結推廣了“氣、電、熱、肥”聯產生態循環的京安模式、聚碳生態循環模式等農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同時,全力落實排污權交易改革舉措,在全省率先自主促成排污權抵押貸款,推進生態環境資源有形化、價值化、市場化,充分發揮經濟和市場手段,提高排污單位的治污積極性,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