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凜冽,前夜剛下的薄雪更添一絲寒意。


2月5日,臘月二十六,桃城區鄧莊鎮武家莊村屋舍儼然,道路開闊,主路上方還掛有三角串旗,隨風飄揚,年味十足。記者沿著武家莊村的武圣路前行進村,恰逢“喜事”——村文史館的拓展館在一派喜慶中正式開放迎賓。



拓展館前的黨建文化廣場上,武家莊村架鼓隊的鼓手們敲得起勁、敲得熱鬧,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伴著震耳的鑼鼓聲,迫不及待地涌入拓展館。拓展館位于村文史館東側,里面擺滿了由村“兩委”搜尋來的老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還有一些反映過去武家莊村容村貌的老照片。這些老物件兒不僅反映了武家莊村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鄉村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喚起了年長者兒時的記憶和快樂,留住了鄉韻與鄉愁。


走進拓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輛老式的紅色拖拉機,機頭上還標有金燦燦的“東方紅”三個大字。“這輛拖拉機有年頭兒了,早年是村里的‘大拿’,是干農活、拉糧食作物的‘一把好手兒’。后來農業機械不斷更新換代,這輛拖拉機就被替換下來了。我們與村民溝通協商,經過整理、翻新,變成了擺在這里的老物件。”武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雙柱望著這臺拖拉機,感慨萬千。


拓展館經過了8個月的精心籌備,展館面積370平方米,放有近700個老物件,黑白電視機、小推車、煤油燈等都能在這里找到。


“你看,這是我家從前種地用的耙子,那個時候沒有機器,都是用人力一點點翻地。現在可好啦,都是機械化種植,不單單是把地種得又快又好,咱老百姓更是省時又省力。村里還成立了合作社,可以把土地托管出去,到了年底就分紅。”82歲的村民趙月明走在拓展館里,看著一件件帶有時代印記的展品,回憶起了過往歲月,不由得感嘆著生活變化之大、發展之快,以往的傳統農耕歷史轉眼間就變成了機械化、規模化生產。


村文史館的主館于兩年前正式開館,以“家”為主線,分為六大板塊,展現武家莊村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脈絡。其中,一面貼有武家莊村全家福照片的墻尤為顯眼。


“在村文史館里,最能凸顯我們村變化的就是全家福,照片最久遠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透過這些照片,不僅能展現出老百姓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更能體現出社會的發展進步。”張雙柱看著墻上的一張張照片欣慰地笑著,用手在照片上輕輕摩挲。



武家莊村原先都是鹽堿地,生產條件落后,人口流失嚴重,逐漸成為“空心村”。近年來,張雙柱帶領著村“兩委”,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試種并推廣冬桃、蜜薯、青儲玉米等農作物,盤活集體資產和土地資源。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回村工作。


現在的武家莊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文史館的建成,既承載著村情村史,更凝結著武家莊村對未來的美好愿景。在村文史館的文化浸潤下,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了起來,年輕一輩也在回顧歷史中,接過了建設家鄉的接力棒,堅定了打造和美幸福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建設村文史館,不只是為了讓村民銘記村情村史、記錄發展變化,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傳承,讓這些老物件給后輩留下些許記憶,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武家莊人為建設家鄉而不懈奮斗。”張雙柱表示,今后仍會繼續搜尋老物件、老照片,豐富村文史館的展陳內容,繼續講述武家莊村的精彩故事。


文/見習記者  夏兆臻

視頻、圖片/見習記者  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