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樂于助人,遇人困苦常伸援手;她成立公益組織,讓愛心力量不斷壯大。如今,48歲的她樂此不疲地奔走在公益道路上。她,就是衡水市心連心公益協會會長李變方。
李變方從小有一種“優越感”,不是來自生活的富裕,而是出身的光榮。“我姥爺是革命烈士,母親和幾個大伯都是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2021年,黨中央首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全村6枚,我家有4枚。”李變方一臉自豪。
李變方的母親19歲入黨,時常接濟救助困難群眾。母親的熱心腸深深影響了李變方。她從小表現出樂于助人的品質——每逢下雪天,起早掃出一條路,方便鄉親們出行;鄰村困難戶缺吃少穿,她拎著大包小包去探望;上學時舍友家庭困難,她買衣服時總不忘給舍友買一件。“母親有句話說得好,‘做好人走正道,心中有根’。”李變方說,母親大字不識,但教給她做人做事的道理受用一生。
1996年畢業后,李變方就職于衡水市區一家建筑公司,任建筑預算測算師。對于一個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姑娘而言,穿衣打扮上自然要精心一點,但李變方是個例外。她把工資結余全部用來捐助他人。50元、100元、200元……李變方對他人越來越慷慨,對自己卻越來越吝嗇。善良的李變方因此收獲了美麗的愛情。男方相中她,就沖這一點,“對外人都那么好,以后對家里人肯定差不了。”
結婚后,李變方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用在公益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
2013年,她開始幫助一位家住桃城區,與她年齡相仿的殘疾人,一幫就是10年。“她因頸椎管狹窄壓迫神經,起初行動不便,后來臥床不起,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李變方心疼這位姐妹,隔三差五便上門為她洗頭、換洗衣物,與她談心。“直到現在,要是有幾天沒去,她就給我打電話,我知道,她是把我當成了朋友。”
李變方的家鄉在武邑縣。武邑縣趙橋鎮金蒙村有一對生活困難的母子。母親年邁多病,兒子患精神疾病,常年服藥。2016年至2021年,李變方每逢冬季為這母子倆送衣送被、買取暖爐、安棉門簾,村民都把她當成了娘倆的“親人”。后來,他們身體狀況欠佳,李變方主動為他們聯系好市區一家托養院。“接他們的那一天,全村老百姓都出來了,不少鄉親遠遠地向志愿者們豎起大拇指,一直目送我們出村。”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李變方至今激動不已。那一刻,她心中除了感動,更多的是一份篤定——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溫暖的人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志愿服務需要同行。
2016年,李變方和幾位愛心人士聯合發起成立衡水市心連心公益協會。此后,“心連心金秋助學”“心連心寒冬送暖”“心連心愛心助農”……心連心公益協會的愛心力量延伸到各個縣區。
7年來,每個節假日幾乎都是協會的公益日。李變方常常帶著女兒下鄉入村、走訪慰問,“別人家的孩子周末去公園、游樂場,或者旅游,我們去得最多的是養老院。”
李變方本覺得對女兒有虧欠,但女兒的舉動改變了她的想法。
“她8歲時就能主動拿出壓歲錢為福利院的小朋友買新鞋;買東西從不挑貴的,經常把‘還不如把錢捐了’掛在嘴邊。”李變方懂了,最好的教育是做給孩子看,最偉大的愛是代代傳承。
這一點,也體現在她幫助過的那些孩子們身上。
“協會資助過的朋朋結婚,特地請我參加婚禮,當著全場賓朋的面,他給我深深鞠了一躬。如今協會每次組織捐款,他一次不落。去年,已經在上海工作的小磊喜得貴子,特意打來電話報喜,說我當奶奶了。小磊在上海也在默默捐資助學……”細數著曾資助過的孩子們的點點滴滴,李變方滿心歡喜。因為他們都加入奉獻愛心的行列,成了愛的傳遞者。
一路走來,有過委屈難過,有過困難曲折,但李變方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公益路上不僅僅有付出,更有收獲。那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那份愛的火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都讓李變方覺得此生因公益而無憾。
截至目前,李變方在“志愿匯”上的公益計時超過1200小時,組織并參加公益活動700余次,看望慰問孤寡老人、老黨員480人次,資助困難學生60余人,籌集并捐贈抗災抗疫資金近20萬元……她的公益成績單還遠遠沒有完。
“我今年才48歲,還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李變方的心里時刻裝著他人,身上有使不完的干勁。(圖片均為資料片,由衡水市心連心公益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