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李希林(右)代表中央軍委向劉鎮武司令員授駐香港部隊軍旗。 資料圖片


冀州區西呂津村歷史悠久。《水經注》云,“水上有橋謂之旅津渡”“今冀尚有東西旅津二村,在城西六十里,土人訛為呂津”。因該村居西,故名西呂津。西呂津村坐落在冀州區的最西部、三區四縣交界處,南鄰邢臺市新河縣、西接邢臺市寧晉縣、北靠辛集市。


在西呂津村民們中間流傳著起源于清末時期的一首歌謠:“劉明皋、段福臨,疙瘩流星一大群;武勝文,生得巧,一撓鉤子勾倒劉明皋”,“孫恒亮,生得苦,一畝地里二百五(每畝地攤派二百五十個銅錢,做撫恤金)”。這些順口溜雖有些遺失不全,但足以印證清末一段可歌可泣的抗爭歷史。


據該村老人們口傳,西呂津村清末歸屬直隸保定府管轄,當時在冀州、寧晉一帶有股勢力強大的悍匪,領頭的是劉明皋和段福臨。他們敲詐勒索,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人們對他們恨之入骨,但沒有辦法,連當時的保定府也懼怕他們三分。相傳有一天土匪頭子劉明皋來到西呂津村私塾,揚言后天要來綁票,連先生帶學生一起綁,氣焰囂張得很。私塾教書先生是本村秀才薄慶海,號老賢,不但有文化而且做事膽大果敢,馬上組織全村老少幾百人,商量抗匪的辦法。豪爽勇敢的西呂津村人一呼百應,誓死保護孩子,保衛西呂津村。到了綁票那天,全村村門四閉,進入戰備狀態,土匪大約幾十號人從村西悄悄偷襲過來。會武術和年輕力壯的村民提前召集起來,上了西門樓子。戰斗一開始,村民用土造的火炮轟擊土匪,把他們壓制在村西的葦子坑里,抬不起頭來。劉明皋在村外大嚷大叫:老子大江大河都平趟,西呂津這小小的壟溝還能翻了船?眼看天就要黑了,劉明皋派二號頭子段福臨去老窩搬援軍,揚言晚上一定血洗西呂津。村民知道情勢危急,所以決定在傍晚誓死一戰。當時,村里有位姓金的武術藝人,有百步穿楊的射箭本領,待瞅準時機,一箭射傷劉明皋。薄老賢一聲吶喊:“鄉親們,我們男女老少用叉子、筢子當武器一起上,和土匪們拼了!”勇敢的村民打開街門,拿著糞叉、三齒、筢子當武器,拿著鍋蓋當盾牌,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和土匪們展開了白刃戰。好一場惡戰啊!村民孫恒亮在混戰中不幸被土匪的子彈打中身亡,會武術的武勝文手疾眼快一撓鉤勾倒了土匪頭子劉明皋,隨即村民一擁而上把他壓倒在地。樹倒猢猻散,小嘍啰們見勢不妙,腿快的跑了,跑不了的被村民活捉了。就這樣,這股橫行在直隸省惡貫滿盈的土匪團伙,在西呂津村算徹底栽了。保定府知道這事后,給西呂津村送一金匾以表嘉獎,據說匾額一直被村民保存,但不幸在1966年地震時被毀。保定府高薪聘請名角將此事跡編排成舞臺戲——《大鬧西呂津》,并在直隸省巡演。


西呂津人懲惡揚善、嫉惡如仇、不畏強暴的精神和民風,孕育出一大批優秀的名人志士,廣州軍區原司令員李希林將軍便是其優秀代表之一。李希林,原名李瑞林,曾用名李小伙,1930年10月出生于西呂津村,1945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冀南軍區獨立4旅10團戰士、桐柏軍區28旅82團班長、湖北軍區獨立4師10團收發員。194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了大黃集、鄧縣、華縣戰斗和襄樊、宛西、淮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任湖北省軍區大冶分區鄂城大隊偵通參謀、公安大隊參謀,孝感專區公安大隊參謀,湖北省公安總隊司令部偵察參謀。1954年任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作戰參謀,廣州軍區公安軍司令部作戰參謀、團司令部作戰股副股長。1957年任廣東邊防團司令部作戰股股長、守備師司令部偵察科副科長、團副參謀長。1962年任陸軍師司令部作訓科科長,副團長。1966年任陸軍團長。1969年任陸軍軍教導隊隊長、師參謀長。1971年任陸軍師副師長。1976年任陸軍軍參謀長。


1979年—198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先后有18個野戰軍參戰,一批像張萬年、李希林等年輕有為的中高級指揮員在這場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新時期熠熠生輝的一代將星。1979年2月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時,李希林時任42軍125師副師長,由于在前線作戰中戰功顯赫,戰后被提升為軍參謀長、軍長,廣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1988年,李希林和同樣戰功顯赫的張萬年、史玉孝等晉升為中將軍銜。1994年6月,李希林等19人晉升為上將軍銜。李希林將軍在其任職廣州軍區司令員期間,為保衛我們祖國的南大門作出了突出貢獻。1994年10月,李希林還代表中央軍委向劉鎮武司令員授駐香港部隊軍旗。


李希林將軍雖身居要職,仍然心系桑梓,念念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行路難是農村第一大難題。旱天里,土街土路坑坑洼洼崴腳脖;雨天里,泥坑泥道深深淺淺沒腳面。1985年,村干部到廣州找到時任廣州軍區參謀長的李希林,說出了村里籌措資金修公路的想法。李希林表示大力支持,籌款30多萬元。1986年春開始破土修路,到大雨季節大體完工。這條柏油公路東起西王莊鄉政府,西至寧晉縣營臺村,途經西王莊、東羅口、西羅口、西呂津,全長14里,這是當時全縣最早的一條鄉間公路。


農村實行大包干后,人們一度忽視了水利建設,對1988年突如其來的旱情束手無策,西呂津村家家戶戶幾乎絕收。心里裝著鄉親的李希林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為老鄉們出主意、想辦法,開導他們一定要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同時四處聯系,爭取到貼息貸款30萬元。全村百姓在李希林的鼓勵與感召下,又自籌資金80多萬元,聘請了6個打井隊進入西呂津的田野,開始了打機井、造水田的戰役。經過一冬一春的奮戰,全村打成了60眼機井,上了23臺變壓器,拉了40000米的通電線路,全村近萬畝土地一步實現了水利化、電氣化,所有耕地結束了缺水的歷史。1989年畝產首次達到800斤,多年來“過黃河、跨長江”的口號變成了現實。1992年,李希林回到西呂津,看到村民豐收后,高興得合不攏嘴,囑咐老鄉們“干就干這樣的實事,別搞花架子”。


1995年以前,西呂津村學校規模設施比較簡陋,李希林得知后說:“教育是大事,蓋個好學校很必要。”隨即,他自己掏腰包,又找親朋好友,湊上了50萬元錢,專款專用,幫助村里建學校。這年村民們選擇了上百人的建筑隊進入工地,經過多半年的緊張施工,一片整齊明亮的校舍拔地而起。秋后,一至六年級幾百名學生全部在新校舍里上學了。現在,該村學校占地40畝,瓦房40排,樓房4棟,教學設備先進,功能齊全,成為方圓十多里都能住校學習的標準化學校。1996年新校舍啟用時,李希林還親自為母校剪彩。為紀念李希林將軍為家鄉所作的貢獻,村里把西呂津小學更名為“將軍希望學校”。只要回鄉,李希林都要先到學校看看。他曾語重心長地對老鄉們說:“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家庭也是這樣,沒有文化知識翻不了身,要想出將才、出帥才、出人才,非辦好教育不可。”校長辦公室里掛著李希林親筆書寫的兩副對聯:“身正為范為人師表,嚴謹治校精心育人”“努力學習自學成才,品學兼優報效祖國”。


西呂津的村民們說,老將軍李希林是西呂津村的驕傲,他與鄉親們親密無間,從不擺架子。往年每逢傳統節日或到北京開完會,都回家來看看。他一到村邊就下車,走著進村,一路和遇到的鄉親們打招呼。年紀小的都畢恭畢敬地稱他將軍,年長的人都熱情地喊他小名,沒有拘束。他回到家來,喜歡吃小時候吃的小米煎餅和疙瘩湯。有一年回家,有關領導得知后要安排老將軍到賓館食宿,可將軍婉言謝絕了,最后執意和鄉親們在村里一起吃大鍋菜,體味那份濃濃的鄉情。


作者:楊萬寧 王新寧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