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不用化肥農藥,通過養殖牛羊雞鴨等產生的糞便形成有機肥,實現生態循環。在廊坊市安次區楊稅務鎮和平村就有這樣一個家庭農場,場主名叫侯東東,他的家庭農場主打生態循環,今兒咱就去他家串串門。


走進侯東東的家,他正在和母親一起將剛剛收獲的白玉米裝袋。侯東東一邊裝一邊和母親聊起了廊坊市農科院試種的玉米新品種,“這幾個新品種個頭不一邊大,產量也是不一樣的。這個品種每畝產到1000斤,這個每畝產量1200斤,這個能產到1500斤呢。”侯東東說。


“以前干農活挺辛苦的,現在比過去好多了,都有機器收割,省時省力。”侯東東的母親金永芝說,“孩子又回來干農業,我們也不是很懂,但是他干得挺好的,我們也都非常支持他。”



侯東東將砍下的玉米秸稈裝車。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祝雪娟 攝


侯東東是土生土長的廊坊人,從父輩起漸漸脫離農業,做點小生意養家。他大專畢業后學了一段廚師,此后干起了餐飲行業,這一干就是十年。正是這段十年之久的經歷讓他看到了餐飲業的痛點——農藥殘留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所以他萌生了建立生態農場生產綠色健康農產品的想法。


2015年,侯東東義無反顧回到家鄉干起了農業,經過一年多時間準備,他心心念念的千林農場誕生。為了將農場經營好,侯東東到處參觀、學習,北上內蒙古,南下浙江、合肥……為農場引進新技術、新品種。



侯東東正在整理黃瓜秧。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祝雪娟 攝


“我們的農場現在有土地320多畝,種植了紫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和紅薯、韭菜、番茄等瓜果蔬菜20多種,飼養了山羊、綿羊、黑豬、雞鴨鵝等家畜家禽10多種。”侯東東說。


聊了一會兒,記者跟隨侯東東來到他的農場轉轉,150多畝的玉米正在加緊收獲中,掰玉米、砍秸稈、打捆裝車……侯東東親自上手和農場工人一起干農活。


“這個地里就是市農科院試種的玉米新品種,有300個以上,每個品種都分類裝袋,加上標簽,然后檢測哪個品種更好更優。”侯東東說,“以前的玉米秸稈都拿回家當柴燒,現在我們把秸稈都制成家畜家禽的飼料,而家畜家禽產生的糞便可以當做玉米小麥的肥料,打造一個生態循環種植養殖模式。”



收獲的玉米金燦燦。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祝雪娟 攝


侯東東告訴記者,農場生產的綠色健康農副產品很受歡迎,“我們的黑豬吃的都是農場自產的玉米、新鮮秸稈和蔬菜。紫小麥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維生素E,每年種植50到100畝,自己磨成面粉,銷量還不錯。我們主要通過‘合同制’‘會員制’‘訂單式’的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把農副產品直接從農場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保證產品源頭安全和品質,現在客戶越來越多。全年銷售額能達到600萬到700萬元。”


這兩年,侯東東正在積極擴大農場規模,建立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業態模式,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比如我們的紫小麥,農場出種子,讓周邊村民來代種,成熟后由農場回收,比市場收購價一斤要貴五毛錢。每畝地大概能產800斤,就能多收入400塊錢左右。”侯東東說,“黑豬也可以每戶代養10頭20頭,農場負責飼料,每頭支付500塊錢的人工費,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在家沒事兒一年養10頭就能多掙5000塊錢,也不用任何的開支,而且出現了風險,都由農場來承擔。”



游客到千林農場拔蘿卜。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祝雪娟 攝


近年來,“種養結合”的現代化家庭農場成為市民接受農業科普教育的好去處。侯東東也在種植養殖的基礎上,以團建活動、親子活動、學農科普體驗教育、娛樂休閑為主,打造現代化家庭農場教育綜合體。千林家庭農場內建設了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非遺文化工作室。閑暇時,市民可以帶上孩子在這里采摘蔬菜、體驗非遺,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藍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染色技藝,色澤鮮艷的靛藍取自于馬藍、木藍等含藍靛色素的植物,我們的文化工作室主要是為小朋友們普及藍染文化知識,大家可以一邊學習非遺知識一邊制作,還可以將作品帶回家,更好地親近大自然。”侯東東說。



孩子們體驗藍染技藝。千林農場 供圖


千林家庭農場是廊坊市安次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個縮影。安次區把家庭農場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和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形式,不斷完善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體系,鼓勵各類人才興辦家庭農場,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激活農業發展潛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廊坊市堅持以內強素質、外強能力為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著力在完善基礎制度、加強能力建設、健全指導體系上下功夫,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量質并舉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全市發展家庭農場2601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822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15.67萬畝次。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