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植靈芝、靈芝盆景到研發靈芝系列產品,從一座簡易靈芝大棚到衡水首家靈芝生態園區,位于衡水高新區的景芝源靈芝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開展靈芝特色種植,發展生態研學旅游,小小靈芝不但種出了名堂,還育成了風景,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老鄉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合作社負責人張國偉家,打算看個究竟。只見家人們正圍坐在一起吃著大鍋菜,“來一起嘗嘗!”張國偉熱情地招呼著記者,“這可不是一般的大鍋菜,里邊加入了我們種的靈芝。”


“不單是吃的,我們喝的茶、吃的雞蛋都和靈芝‘仙草’有關。”家人劉曉東滿臉自豪地說,這幾年,我們加大科技投入,研發出靈芝蘑菇、靈芝孢子油、靈芝茶、靈芝面膜等靈芝系列產品,特別受市場青睞,也帶動了大伙兒就業。



村民正在采收靈芝孢子粉。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梅勝 攝


眼下正值靈芝孢子粉采收,吃過飯,記者跟隨張國偉來到合作社。靈芝種植大棚內,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香氣。透過斑駁的陽光,看到一朵朵靈芝撐開深褐色的“小傘”,“傘”面肥碩敦厚,一排排立挺挺地站在地里沐浴陽光。“這看起來像土,其實就是靈芝發育后期釋放的孢子粉,是靈芝的精華,它的藥用價值比靈芝要高75倍以上。”張國偉介紹,近幾天正組織村民抓緊采收,然后經過破壁包裝好,通過線上線下銷售,供不應求!



張國偉直播銷售靈芝產品。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盧婉鳳 攝


“你是咋想起種靈芝,又把靈芝培育成盆景的?”記者不禁好奇地問道。張國偉興致勃勃地打開了話匣子,“我的家鄉山東冠縣是‘靈芝之鄉’,從小在‘靈芝窩’里長大。2001年,我嫁到衡水高新區大麻森鄉任坑村后,在市區開起一家熟食鋪。當時,熟食店還代銷娘家的靈芝孢子粉,積累了不少回頭客。”張國偉說,看到靈芝市場有前景,她又從山東運輸成品靈芝盆景來衡水銷售。為讓更多人了解靈芝,她每天講得嗓子沙啞,但仍有一些人投來懷疑的目光,“靈芝只有深山老林才有,你這是假的。”“這靈芝盆景是塑料的吧。”聽到這些話,她嘴上不說,心里卻暗下決心:“一定要在衡水種出靈芝來,就為賭一口氣!”



張國偉查看靈芝盆景生長情況。資料圖


2014年,她投資15萬元,在任坑村建起第一個靈芝大棚,從此成了扎根黃土地的“新農人”。為了學習靈芝盆景的栽培技術,她常常一人駕車跑回山東老家,給人家義務干活兒,只為求得種植“真經”。通風、降溫、噴水、采光……每一個種植細節她都牢記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地種植摸索,張國偉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靈芝種植經驗,2015年靈芝盆景首次大面積培育成功。



靈芝長勢良好。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盧婉鳳 攝


靈芝盆景既能食用,也能欣賞,食之強身健體,觀之賞心悅目。“為了種出高品質的靈芝,我們在種植過程中堅持人工捉蟲、不打農藥。同時,還改進了培育靈芝原材料技術,用果木屑作為培植基,讓靈芝的有效成分和密度更高。”張國偉說,“既然想干了,就要把最好的東西呈現給大家。”


為了帶領更多鄉親致富,她成立了景芝源靈芝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種植”的運營模式,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靈芝種植,入社農戶由6戶迅速增加至32戶。合作社還主動與周邊區縣農廣校深度合作,定期開展靈芝種植技術培訓,帶動起一批靈芝種植戶。“我加入合作社已經七八年了,平時在合作社務工,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還可以增加收入,年底還能分紅。”村民何文燦笑著說道,“我很知足呢!”



靈芝生態園區俯瞰圖。


通過幾年發展,如今的合作社已成為占地100余畝、擁有12000平方米標準棚室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觀光采摘園。每年僅來靈芝園觀光、采摘的達3萬人次。


“就在今年6月28日,我們的靈芝文化館正式開館,報名參加研學的學生很多。”張國偉有些驕傲地說,這是衡水首家靈芝文化館,用大量圖片及資料展示了靈芝歷史文化、不同種類靈芝的形態特征、應用靈芝的現狀等內容,帶領參觀者們走進神奇玄幻的靈芝世界。


談及未來,張國偉滿懷熱情:“我們要把靈芝園建成全國著名的特色菌業科技示范基地,推動衡水特色菌業和旅游文化產業及區域特色農業快速發展。”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