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
時隔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于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概括了“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這四個“重大轉變”。
一次次深入一線的考察調研,一場場著眼長遠的重要會議,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四個“重大轉變”的深刻內涵更加清晰。
一條江,折射出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的系統觀念。
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宜賓市考察。金沙江與岷江在此匯流,長江始稱“長江”。
“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要強化上游擔當,不能沿江‘開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總書記在考察中這樣強調。
“要增強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在長江上游的重慶、中游的武漢和下游的南京,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三場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座談會。每次座談會,都離不開“系統”二字。
“追根溯源、系統治療,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過系統治理,長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重現了“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勝景。
一片林,探索出轉變觀念、壓實責任的生動實踐。
今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了解“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情況。
在新華林場,負責人指著沙地里成堆的小顆粒介紹說:“這叫‘苦豆子’,老農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這里種莊稼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人民群眾在艱苦環境下,不畏難的探索精神。”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化“萬里風沙”為“綠色長城”。經過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接續奮斗,“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當天下午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三北精神”,并深情講起他見過的那些治沙人: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扎根堅守在沙漠,有喝雪水、啃干饃的手胼足胝,也離不開節水林草、產業治沙等創新引領,一代代治沙人以強烈的主動精神和務實的自覺行動,創造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綠色奇跡。
一家企業,見證了緊跟時代、放眼世界的大國擔當。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前夕,專門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強調“促進能源產業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此前,總書記曾在陜西榆林考察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規劃建設運行情況。“煤炭能源發展要轉化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既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又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適應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把我們的地球家園呵護好。”總書記在考察中諄諄叮囑。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份莊嚴承諾,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絕非易事。
言必信,行必果。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建立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成為全球布局環境技術創新最積極的國家……一個個“全球領先”“世界之最”,彰顯了全球環境治理引領者的大國責任、大國擔當。
一場會議,凝聚了洞察規律、引領實踐的思想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5年前的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這次大會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確立,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再次召開。“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書記的囑托,凝聚起描繪美麗中國大美畫卷、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嶄新篇章的決心和信心。
編輯:姜長淼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