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衡水大地,褪去金黃的麥浪,種上蒼翠的玉米,新的希望拔節而生;成方連片的蔬果種植基地里,長勢喜人的蔬菜、香甜四溢的瓜果“搶鮮”上市,直通京津;遠離喧囂的鄉野間,圍爐煮茶、鄉創集市、親子露營……消暑休閑的多樣化旅游需求在“家門口”就能滿足。
近年來,在鄉村這片沃土上,我市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整合關鍵要素,引導集約增效,著力破解鄉村產業門類不寬、鏈條較短、活力不足等問題,積極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描繪著一幅幅鄉村振興新“豐”景。
做好“土”文章 端牢糧食安全“金飯碗”
“真是時代不同了,以前澆地經常一宿一宿盯著水渠,現在這地里都是科技范兒,省時又省力。”在深州市大屯鎮孤城村高標準農田里,種糧“老把式”田國良對智能化農業設備贊不絕口。目前,孤城村6800余畝玉米正值抗旱關鍵期,自動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灌溉設備,讓農民省時又省力。
“土特產”之“土”,源于一方水土。為破解農村“空心化”、土地“碎片化”、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孤城村“兩委”于2014年成立了孤城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統購農資,聯系農機作業,提供農業技術指導,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更解決了“怎樣種好地”的問題。目前,全村有80戶村民通過流轉土地保底增收、入股合作社收益分紅、打工增收等方式,脫貧致富奔小康。“黨建引領+土地托管”的發展模式為全村百姓撐起了“致富傘”,更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孤城村是全市筑牢“耕”基、守住糧食安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戶將土地托管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現代要素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帶動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市共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00多家,實施托管服務土地面積達584萬畝,帶動農戶畝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我市將永久基本農田,特別是48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逐步建成高標準農田,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市糧食生產面積達到1086.7萬畝,總產量44.25億公斤以上,糧食安全根基不斷夯實。
打好“特”字牌 跑出果蔬產業“加速度”
近日,在饒陽縣一家“凈菜”加工企業的生產車間,一件件“凈菜”正被打包裝箱,發往北京、天津,實現早上采摘的蔬菜,中午就可以擺上京津市民的餐桌。
饒陽縣蔬菜種植面積4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34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菜、戶均一個棚”,并且每年以2萬余畝的速度遞增,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目前,饒陽縣高質量果蔬產品已成功打入京津市場,果蔬日供京津1900噸,真正成為京津冀的“菜籃子”和“后廚房”。
在果蔬賽道上打好“特”字牌、跑出“加速度”的不僅有饒陽縣。我市按照“1+1+30”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果蔬產業專業化、連片化發展,支持饒陽葡萄、深州梨、阜城西瓜等單品規模超5萬畝的果蔬大縣提質增效,大力實施“果蔬進京”行動,建設北京“菜籃子”衡水基地,將更多優質農產品推向首都市場,推動果蔬產業加快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果蔬種植面積166萬畝、產量510萬噸以上,新增“萬元田”2萬畝,僅饒陽蔬菜京津市場占有率就達15%以上,帶動當地從業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23元。
念好“產業經” 奏響文旅融合“致富歌”
周窩音樂小鎮世界樂器博物館研學游、“六一”研學游、蘑菇音樂第26屆全國師資培訓……日前,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迎來研學游高峰,一批又一批學生、音樂愛好者涌入這座藝術小鎮。截至目前,周窩音樂小鎮研學游共接待研學游團隊5000余人次,研學游逐漸成為當地旅游產業新的增長點。
念好“產業經”,走實“致富路”。近年來,我市積極構建全域、全季、全業旅游發展新格局,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內畫、樂器、剪紙、畫材、毛筆等鄉村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圍繞京杭大運河沿線、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和周窩音樂小鎮等重點區域,打造15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推出運河文化旅游、音畫紅色游、湖城特色游3條旅游精品線路,組織特色小鎮、文化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開展文化體驗、民俗觀賞、農耕體驗等活動,激活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滿足游客多樣化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今年“五一”期間,全市共接待游客超170.4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59億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市將持續擦亮“土特產”金字招牌,以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農業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更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