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冀州區(qū)退休干部辛向黨將自己編著的《徐家莊村志》《松籬史話》《西李記憶》等9部村志、村史及其他有關冀州歷史的書籍共24本書贈送給了衡水市圖書館,成為衡水圖書館歷史上個人捐贈作品較多的作者之一。
辛向黨多年從事黨政機關文秘工作,2005年退居二線后,受聘參加《冀州市志》編纂。平時的學習積累和專一的市志編輯實踐,讓他接觸到了大量史料,同時對冀州各鄉(xiāng)鎮(zhèn)的歷史沿革、地理地貌、人物風情和風俗習慣有了充分了解,這讓他深深地愛上了冀州的人文歷史,并為他日后的史志寫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要真正投入到一村一鎮(zhèn)的史志寫作,光有基礎史料還不行,必須有親力親為的社會調(diào)查、重大事件的細節(jié)查證、歷史人物的比對梳理和寫作綱目的詳略取舍。20年間,辛向黨為冀州區(qū)的9個村莊編修了村志、村史,累計164萬字,被人們稱作“冀州的史料專家”。
在長期的史志研究和寫作中,辛向黨堅持閱讀古籍,查閱家譜,瀏覽網(wǎng)絡,從中發(fā)現(xiàn)與冀州村鎮(zhèn)有關的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目前,他保存收藏了30多種、100余冊的冀州史志書,抄錄了“兩帝三后六相”“明代書院”“清朝戲班”“村干部抗日保公糧”“辦校助教美德女性”等100多萬字的珍貴歷史資料。
對把握不準的事件,辛向黨堅持“一等二看三寫”,即等機會尋找當事人、看史料甄別對錯、寫下來以備查考。他一直說,只有面對面才能問清事由,只有看到了才能確定真假,只有記下了才能理清頭緒。2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了全冀州區(qū)的412個村,走訪了近千名當事人,多次去冀州區(qū)、衡水市、河北省檔案館查找資料,記錄事件。為此,他個人支付了近10萬元的差旅費用。
辛向黨說,寫村史村志要聽民心順民意,把真正該留給后人的事留下來,把真正該寫的人物故事寫進去。為此,每有寫作村志史的任務,他都會讓村干部組織老黨員、老干部開座談會,或下戶走訪重要人物,做到寧缺毋濫,嚴實當頭,以“磨破嘴、跑斷腿”的韌勁厘清事件。編著《齊官屯史蹤》時,為了掌握該村醫(yī)療器械生產(chǎn)的發(fā)展情況,他跑了24家企業(yè);為了一名歷史人物,他先后往其后人家跑了4次。
眼勤、嘴勤、手勤,已經(jīng)成為辛向黨獲取史料的習慣。他看到過珍藏百年以上的老家譜8部,尋訪過80歲以上的老者近百人,抄錄過300余處的碑文石刻,拍下過千余幅老物件的照片。迄今為止,他已更換過5臺電腦,8部手機。
辛向黨撰寫村史村志不僅憑激情,還講究嚴謹?shù)膽B(tài)度、科學的思維和獨到細致的思考。因此,每一部史志初稿完成后,他都要認真進行“沉淀、征求意見、修改”3個步驟,然后才送去排版和印刷。樣書出來后,他還要帶著書再次到村里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見,直到完全滿意為止。
一如辛向黨所言:“年高不聽窗外風,彤彤晚霞映鄉(xiāng)情。筆墨悄然寄遠去,留下鄉(xiāng)愁老鳳聲。”20年來,他不言報酬,癡心做事,所編著的9部村志史,為弘揚地域文化,助力新農(nóng)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呂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