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仲春時節,漫步市區,桃李爭艷、楊柳吐綠,道路兩旁的綠化景觀以別樣的姿態,展示著城市風貌,代言著城市文化,這是衡水市園林綠化品質提升的一個縮影。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植入生態底色,著力滿足廣大群眾對干凈水質、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的生態需求,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增長點。
齊抓共管——
下好生態保護“一盤棋”
綠樹假山掩映、水面碧波蕩漾,走在橋上,微風徐徐、空氣宜人。4月6日,下班路過市區怡水公園的市民譚中仁感嘆:“平時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出來走走,衡水真是越來越美了。”說著話,他掏出手機,拍下了美麗的湖城一景。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讓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這與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城市發展理念密不可分。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衡水市縣市區空氣質量通報排名和獎懲問責辦法》《衡水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情況通報排名和獎懲問責辦法》等,對大氣、水環境質量進行定期通報排名和嚴格獎懲問責,切實壓實各級各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堅持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一線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定期研究生態環境工作,市人大、市政協定期組織環保執法檢查,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開展聯防聯治,全市各級各部門形成群策群力、決戰決勝的攻堅態勢。
與此同時,立足環保新特點、新要求,全市構建“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的非現場監管模式,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系統22個平臺系統的全面整合,構筑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物聯網。
藍天常駐———
讓每個呼吸都清新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市多措并舉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堅持治企、降塵、控煙、管車,通過精防、精治、精管,守護藍天底色。
——“治企”。實施重點行業生態環境績效分級工作,開展“升A晉B”專項行動,幫扶重點行業企業提升環保績效水平。全市A級、B級及引領性企業達到159家,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按照績效分級實行差異化管控。
——“降塵”。建立健全揚塵污染源清單,分類健全14類1088處揚塵污染源和重點揚塵污染源清單臺賬,實行動態監管。開展揚塵污染防治自查行動,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控煙”。以桃城區、高新區為試點,對247家餐飲油煙排放單位安裝400臺油煙實時在線監控設備,搭建餐飲油煙管控平臺,將分散餐飲油煙排放單位納入集中監管。印發《衡水市餐飲業污染治理攻堅方案》,鼓勵引導餐飲服務單位進行清潔能源替換,對拒不更換、仍采用木炭等非清潔能源的餐飲服務單位嚴管嚴控。全市328家需進行清潔能源替代的餐飲服務單位已全部完成替代。
——“管車”。對發現的超標車輛分類治理,共完成121輛重型柴油貨車達標整治。引導全市86家重點用車單位建立重型柴油貨車污染防治責任制度,并簽訂達標排放承諾書,精準開展入戶抽查。
堅持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爭取,衡水的霧霾天氣越來越少,藍天白云越來越多。
嚴防死守——
從源頭保住一池活水
初春的衡水湖,碧波蕩漾、水鳥蹁躚,美麗的生態畫卷讓人心曠神怡。“小時候的衡水湖又回來了!”不少市民感嘆。
我市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構建國、省、市、縣四級斷面監管考核體系,科學實施重點河湖水質整治達標專項行動;落實市、縣重點河湖斷面巡查巡視及水質自動站數據分析報告預警工作機制,對污染問題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解決。
實施衡水湖環境保護。出臺并施行《衡水湖保護和治理條例》,衡水湖邁入“專法”保護時代;持續開展清涼江、衛千渠、滏東排河、冀碼渠等引水河道綜合整治;衡水湖引水期間每日開展水質監測,并對異常數據進行即時預警、開展排查。
深入推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大引江、引黃、引衛、引岳、引崗黃水庫等調水規模,全部完成13個縣市區城鄉生活和工業水源置換工程建設,啟動實施“一湖九河”水系連通清理整治,疏通滏陽河、滹沱河、清涼江等骨干河道排灌“主動脈”,暢通支斗渠道排灌“毛細血管”。
推進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對119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實施保護區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一級保護區隔離工程、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工程和水源地監控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常態化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穩步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推動“千噸萬人”供水工程全面配備凈化消毒設施設備。
2022年,全市國省考斷面平均水質全部達標,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6.9%;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全市縣級市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詩意田園——
共享優美人居環境
果樹競綠,白蠟筆直,柳絲搖曳……清明時節,衡水大地綠意奔涌,入目皆是風景。
2022年,全市完成營造林27.5萬畝,占省下達年度任務的193.28%;全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86%,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對城區覆蓋達84.66%,城區林蔭道路率達87.35%,水岸綠化率達88.35%;29個村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106個村被認定為省級森林鄉村;衡水市和6個縣市分別獲得“河北省森林城市”稱號……
一組組數據,是我市科學精準開展國土綠化,扎實有效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努力打造“林水相依森林城,生態宜居衡水市”的寫照。
為環境增綠,為生活添彩。采取“見縫插綠”“拆違建綠”“拆墻透綠”等形式,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利用城市郊區、城區周邊現有帶狀廊道,建設環城景觀防護林和郊野森林公園;按照“立體綠化、彩色綠化、多樹種綠化”原則,打造肅臨路、饒武路等主干道路觀花海、賞彩葉的生態通道;推進環村林及住宅庭院、道路街巷、溝渠隙地和廣場游園等建設,打造“村邊密林化、村內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果化”生態田園風光。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生態美好才有生活幸福。藍天當紙,綠水為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我市將探索更加完善的生態制度,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開拓創新,努力闖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用生態文明建設“高分答卷”為文明城市創建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