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堤,猶如村莊的屏障,在宗佐村防汛、抗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李潤地  攝


宗佐自建村始就與滏陽河、劉公堤相依為命、共存共榮,滏陽河水已融入宗佐人的血脈之中,而劉公堤則是宗佐的希望之堤!


冀州區碼頭李鎮宗佐村位于冀州城西四十五華里處,該村地處古黃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沖積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質地比較適中,現有耕地3240畝。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杜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站在宗佐村北望,滏陽河以南這條著名的堤壩劉公堤,猶如村莊的屏障,在古往今來的防汛、抗洪搶險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劉公堤自然和劉氏有關,宗佐人代代口口相傳,劉公堤乃新河劉瑾兒所建,宗佐人口中的瑾字帶兒話音。劉瑾是明朝一個有名的宦官。


這里,我們首先復述一個美麗的傳說。


劉瑾是明朝的一個權臣太監,封“九千歲”,人稱“立地皇帝”,即“站立著的皇上”。據說,萬歷皇帝陪伴他的母后李艷妃到京南游玩,當時寧晉孟家莊一帶是一片湖泊,人稱“小南海”。當皇帝母子走到孟家莊附近游玩時,李艷妃不慎掉入水中淹死。


萬歷返駕京城后,說太后在孟家莊坐化了,需在孟家莊修座廟。派誰去呢?因劉瑾曾在冀州新河(當時新河歸冀州管轄)一帶居留辦皇差,離孟家莊不遠,就讓他去了。


劉瑾領圣旨,帶著許多金銀來到孟家莊。他想,給國太修個廟就花這么多錢,太可惜了!于是修了一個小廟,那么剩下的錢干嘛用呢?


早年,一到夏天,連著下幾天暴雨,太行山上的水就都灌到滏陽河里,河里盛不下,一漫,就把沿岸的村莊淹了。劉瑾小時候家里也挨過淹,知道老百姓的難處。他想,在這一帶征收錢糧,老百姓怨聲載道,就給老鄉們修個堤吧,擋住了水,就淹不了冀州新河了,活著給冀州新河人行個好,死了也給后代留個口念。于是,他拿定主意,把剩下的錢,在滏陽河以南,順河修條高一丈、寬兩丈的埝。


可是,好事情也有難辦的時候,修堤要占地,有的人家的祖墳甚至得遷,涉及到的人家大都不愿意。怎么辦?劉瑾想出一招:有一天,他騎上一匹快馬,馬尾巴上捆一把大掃帚,從新河桃園出發,順河經冀州、衡水一直向東跑去,掃帚一直劃到天津。隨后,就開始了浩大的筑堤工程,民工們一車車拉土、推土,一直修到了天津。這就是劉公堤為什么拐那么多彎的原因。


埝修好了,劉瑾回到京城,給萬歷皇帝編了個瞎話,說國太的廟修好了,動了多少多少工,花了多少多少錢,廟修得多么多么高,多么多么大。萬歷皇帝一聽,就派一個大臣去前門樓上察看。大臣站在前門樓上往南看,什么也看不見,回來稟報后,皇帝不信,說他欺君。接著又叫另一個大臣去看,也看不見,這個大臣犯開了嘀咕:“我要是如實說,可能會跟前面那位一樣的結果,可我又確實沒看見,沒看見說看見了,也是欺君。”于是這個大臣這樣跟皇上說:“恕老臣老眼昏花,沒能看清。”萬歷一聽,不能因為這事情連著殺大臣呀,“拉出去重打四十大板。”又命令劉瑾:“帶朕親去察看。”到了前門樓子上,萬歷問劉瑾:“看到了嗎?”劉瑾說:“皇上,我看見廟頂了。”萬歷順著劉瑾手指的方向,還真隱隱約約地看到了遠處的建筑。皇上高興極了,原來萬歷是個孝子,給母親修個廟又高又大,在北京都能看見……其實根本看不見,這事兒還落了個歇后語,叫“孟家莊的奶奶廟——照遠不照近”。


第二年,到了祭日,萬歷皇帝給母后去燒紙,劉瑾在前邊開路,龍車鳳輦,浩浩蕩蕩出了京城。快到孟家莊的時候,劉瑾想,要是皇帝到了孟家莊,見廟修得又矮又小,還不治他個欺君之罪?于是,他編了個瞎話,說:“皇上,不能再往前走了。”皇上問:“為嘛不能走了?”劉瑾說:“前面正在鬧瘟疫。”皇帝信以為真,怕得傳染病,就不走了,在半道上給母后燒了紙。這時候,皇帝聽說這一帶修了一條大堤,離堤不遠了,就繼續南下,到冀州新河看看。看工程真不小,就問劉瑾:“堤是誰修的?”劉瑾說是冀州人修的。萬歷登上大堤走了一段,又問誰讓他們修的,劉瑾說是自己叫修的。皇帝一聽心里就全清楚了,知道了劉瑾給國太修得廟小,把修廟結余的錢修了堤,挺生氣,想治他的罪。可又一想,劉瑾修堤,老百姓都念他的好,我要是把他殺了,老百姓肯定會說我……萬歷看著長長的大堤,認可了劉瑾所為,他覺得這也彰顯了自己的德治,遂龍顏大悅,回京城了。


后人為紀念劉瑾,將此堤命名為劉公堤。


劉公堤南起新河縣桃園村西,經冀州西部、北部、衡水市區南部,蜿蜒東北至天津,其“行程”隨滏陽河而終。


據民國《新河縣志》記載:“劉公堤初以防漳,后以防滏。始筑于唐開元六年,元至元二年城陷于河,邑遷今治,而亦恃劉公堤為保障。元至正年間重新添筑。明初因之比歲加修,歷經洪武、永樂、成化、正德數朝,而河不為患”。明萬歷年間進行了大規模加修,至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歷年春修夏補,每逢大水,各村按段分修,已成慣例。1882年、1918年、1925年各重修一次。從1946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85年,幾乎每年都組織近堤村莊包括宗佐村進行補修。


滏陽河分一岸、二岸。水少時,河水在一岸內。水多時越過一岸,水在二岸內,水仍在河里流淌。趕上上游發大水,或者汛期,太行山上的雨水就會滾入滏陽河,滏陽河則水滿為患,這時,劉公堤就起到了攔水的作用。歷史上,劉公堤多次將無情的大水擋在了滏陽河以南、劉公堤以北。這一帶的村民常欣慰地說,某某次鬧洪水,只是淹了河與堤之間的那點莊稼,堤以南的莊稼和村莊安然無恙!


據史書記載和宗佐村老人們回憶,劉公堤多次攔住滔滔肆虐的洪水:順治十一年(1654年)秋,平地水丈余;順治十三年(1656年),河水泛漲;康熙十七年(1678年),滏陽河泛濫;光緒十一年(1885年),滏陽河水陡漲;1917年,滏陽河漲溢;1937年,滏陽河鬧水災;1939年,滏陽河鬧水災;1956年,滏陽河水越岸,劉公堤攔水。當時,石家莊東南、衡水西南、冀州西北全部遭到洪水襲擊,劉公堤有效地攔住了洪水。


無畏、雄壯,而又美麗動人。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賦予劉公堤贊頌之詞。宗佐村、劉公堤與滏陽河,必將永遠地相攜而在!


作者:李潤地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