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引人注目:1月21日至27日,15.69萬人次在崇禮滑雪過年;一個場景讓人欣慰:春節前后,全市的滑雪場、滑冰館、冰雪樂園熙來攘往,數以萬計的市民上冰上雪,暢玩作樂。


放大冬奧效應,賦能高質量發展。


乘冬奧東風,過去一年,我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冬奧場館賽后利用為突破,以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為牽引,以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為支撐,深入謀劃做好冬奧后半篇文章,加快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一張展示冬奧城市形象、擴大文旅業態消費、促進產業規模壯大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借勢冬奧效應


書寫精彩冰雪“故事”


U型場地等5條冬奧“同款”賽道向公眾開放;打造全新的滑雪公園,為滑雪愛好者增添“娛雪”樂趣……充分利用冬奧場館、器材、人才遺產,后奧運時期,我市全面提升冰雪旅游產品和服務,書寫了精彩的冰雪“故事”。


北京冬奧會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冬奧場館成為冬奧會給我市留下的最為寶貴的冬奧遺產。為加快推動冬奧競賽場館高效、可持續利用,創造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我市堅持以賽聚商、以商養館、以商帶產,深入對接國際冬季組織、國家體育總局及省內外各類資源,加速推動各類要素更快更好地向我市集聚,全力拓展文化、旅游、休閑功能,培育“賽、會、展、演、典”等新業態,讓冬奧場館持續發光發熱,專業價值不斷體現,加快打造國際冰雪運動和體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崇禮冬奧場館設施越來越“火”——一年來,在冬奧場館及周邊區域已承接舉辦國家級、省級專業賽事31項,爭取到16支國家隊、21支省級隊到場館駐訓,并與11個省市簽訂利用冬奧場館設施進行訓練比賽協議,通過構建“專業賽事+原創賽事”的精品賽事體系,實現了冬奧競賽場館后續利用的有序推進。


大眾參與冰雪運動激情“燃”起來——充分挖掘培育群眾喜愛、適合大眾參與的冰雪運動項目,持續舉辦“大好河山·激情張家口冰雪季”“崇禮國際滑雪節”“張家口城市聯賽”等大眾冰雪賽事活動,2022年共開展各類賽事活動895場(次)。常態化開展“萬人上冰雪”“冰雪大篷車”等系列活動,覆蓋全市19個縣(區)209個鄉鎮、1039個村、646所學校及100余家機關、企業、公園、場站等,開展活動近萬場次。率先在全省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普及青少年冰雪運動,逐漸形成了“教學+實踐+賽事”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全市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覆蓋率100%、冰雪運動普及率100%。北京冬奧會這一冰雪運動盛宴,點燃了群眾逐冰上雪熱情,促進了我市冰雪運動普及推廣。


文體旅游“熱”起來——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印發的《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張家口)建設規劃》,融合發展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實施太子城冰雪小鎮、庫倫淖爾旅游度假區等重點項目139個,推出冬奧冰雪游、草原生態游、紅色研學游等6大主題20條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泥河灣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加速發展成為京張“熱帶”區域,到張家口休閑度假成為新時尚。


用好冬奧效應


冰雪產業蓬勃興起


借助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掀起的冰雪熱潮,我市冰雪裝備制造業也蓬勃發展。


距離崇禮冬奧場館群80多公里的張家口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內熱火朝天,工人們在加緊生產冰雪裝備。


“剛剛發走一批貨。”天冰冰雪設備張家口有限公司重八車間內,車間班長董申林正在清點產品。他的身后,幾臺高達2.6米的黃色造雪機整齊地排成一行,“這是我們的明星產品。北京冬奧會雪上賽場和場館用的就是它。”


冰雪運動持續發展帶動了冰雪產業。幾年來,我市建設了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宣化冰雪產業園,形成了以冰雪裝備研發、設計、制造、檢測、流通、倉儲為一體的冰雪裝備產業基地,全市冰雪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已累計簽約冰雪產業項目120項、落地93項、投產54項。其中,天冰、MND索道、M3滑雪板、清投智能滑雪機等13個企業已投產,從滑雪服、滑雪板、滑雪鞋、滑冰鞋、滑冰服等個人輕裝備到造雪機、壓雪車、澆冰車、索道等重型裝備,正實現著“本地制造”。


2022年,我市依托兩個冰雪產業園精準開展冰雪產業鏈招商、產品配套招商,全年組織招商推介活動20余場,簽約思安奇冰雪運動裝備制造等冰雪產業項目11項,實現產值17.6億元。


“在北京冬奧會帶動下,我們生產的固定造雪機旋轉支架2022年銷售了300余臺,同比增長了一倍多。”宣化宏達冶金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長生說。


放大冬奧效應


厚植綠色底色賦能高質量發展


綠色是北京冬奧會的美麗底色,在綠色辦奧基礎上,我市將“首都兩區”建設作為政治任務牢牢抓在手上,向縱深推進。接續實施“藍天、碧水、增綠、凈土”四大行動,全市P M2.5平均濃度降至1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1%,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位首次挺進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十。持續抓好水環境綜合治理,完成生態補水4.12億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9平方公里。扎實推進大規模造林綠化和草原生態環境治理,新增營造林108.8萬畝,治理退化草原20.7萬畝。


與生態環境之變相向而行的,是發展理念之變、產業結構之變。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項目為王”,培強壯大新興產業。我市做優數據產業集群,逐步形成懷來大數據產業基地等多個產業園區,建成秦淮數據等16個數據中心,累計投入運營服務器124萬臺,其中2022年新增24萬臺。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一體化推進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建成投運國內首臺最大單機容量陸上風力發電機組,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300萬千瓦,全部裝機達到2647萬千瓦,占全域電力總裝機的81.7%,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加快建設儲能基地,謀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23個、總裝機容量2655萬千瓦,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加速布局氫能產業,已初步建成包括制氫、儲運、加氫站及燃料電池、氫能整車制造業在內的氫能全產業鏈,“氫能張家口”成為城市發展新名片。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鼎力弘揚北京冬奧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中國式現代化張家口場景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變成美好現實。



來源:河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