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衡水市桃城區利民路的承宣書畫室,料胎畫琺瑯技藝傳承人李娜正專心創作。料胎畫琺瑯于2017年被列入第六批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自從接觸到這項技藝,李娜便對其情有獨鐘,并潛心研究創作,守護傳承,如今她已是衡水市非遺項目料胎畫琺瑯第七代傳承人。
據了解,琺瑯彩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歐洲傳入中國,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時期。料胎畫琺瑯成品以玻璃為胎體,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內容,施以琺瑯彩,并經高溫燒制而成。在收藏界中,料胎畫琺瑯鼻煙壺居各類煙壺之首。“它之所以出身高貴,是因為對工藝要求極高,一次只能燒一只壺,且需經數次著色,反復彩燒,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四個月才能完成,成品率較低。”李娜從盒子里拿出幾個珍藏的成品,給記者介紹起來。
李娜與料胎畫琺瑯結緣,是在工藝美術大師由風華的畫集上看到了料胎畫琺瑯作品。“色澤鮮艷、富麗華美,精美異常,真是喜歡得不得了。”李娜說,當時在書上看到琺瑯彩,她便“一見傾心”。于是拜入料胎畫琺瑯第六代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由風華門下,開始潛心學習。
不同于內畫鼻煙壺在壺內壁上反畫圖案,料胎畫琺瑯鼻煙壺是用各色琺瑯彩顏料在玻璃胎體上繪畫,然后放進窯爐多次烘烤。因為繪畫的顏料比較粘稠,勾線要細致、勻稱,還要體現出變化、高度,把控好度十分不易。說起創作過程,李娜侃侃而談:“在壺底堆字是其中一道工序,藏家很看重這個,這能體現藝人的畫工。”剛開始學時,她握著只有兩根毛的毛筆,練習堆“李娜制作”這四個字,在屢次失敗中不斷摸索,下了不少功夫,直至熟練、精致。
慢功出細活兒,一件精美絕倫的作品,要經歷選胎、磨胎、調色、施釉、焙燒等幾十道工序才算完成。在燒制環節中,因玻璃與琺瑯熔點非常接近,溫度過低,琺瑯釉不能充分熔化,則呈色不佳;若溫度稍高,壺胎又易變形、炸裂。藝人需要根據壺胎大小、薄厚,圖案復雜程度等自主調控爐溫。“最后關頭還是要靠藝人的經驗用眼力去觀察。”李娜坦言,有時因溫度把控不好,趕上燒制最后一次時,壺胎突然裂了,一切前功盡棄,她心疼得直掉眼淚。
李娜擅長人物、花鳥,工筆細致,色調追求亮麗華美。多年來,憑借精湛的技藝,她創作的《彩蝶飛舞》《西洋母子圖》《麻姑獻壽》等作品,拿下了大大小小多種獎項,她的很多作品被收藏愛好者收藏。
受生產方式、人才培養和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掌握料胎畫琺瑯技藝的人極少,了解這項技藝的也少。這項非遺面臨著傳承人斷代、制作技藝失傳的危險。李娜說,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是使命也是責任。
李娜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推廣、傳播料胎畫琺瑯。她組織開展非遺參觀體驗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或朋友圈發布創作過程,為前來參觀的愛好者熱情介紹料胎畫琺瑯的歷史背景、演變過程、創作技藝,她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這門技藝。她還以傳統技法結合當代審美,在傳承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研發創新,將料胎畫琺瑯展現到擺件、家居、飾品上來。李娜生產的吊墜、扳指、茶杯等文創產品,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
堅守工匠精神,把藝術做到極致,將這項非遺技藝發揚光大,綿延無限生命力,李娜說,這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