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屬于內分泌系統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甲狀腺功能、形態、組織結構等病理性改變的一組疾病總稱。臨床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主要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甲狀腺功能減低(甲減)、甲狀腺炎和甲狀腺結節等。該病的發生不僅僅是碘攝入量增多所致,可能與遺傳、年齡、感染、吸煙與飲酒等不良嗜好、持續性焦慮抑郁等社會心理因素,以及妊娠等因素相關。長安米氏內科流派注重中醫辨病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根據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及米氏臨證優選法,總結臨證經驗,辨治用方,自擬了四個名湯治療甲狀腺疾病。國家長安米氏內科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陜西省首屆名中醫、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米伯讓研究所所長米烈漢教授詳細解答。
祖國醫學認為甲狀腺疾病屬于“癭病”范疇,是由于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為基本病機。“癭病最早提出在先秦,理論形成在西漢,方藥匯集在隋唐,充實完善在宋金元,臨證應用發展在明清,傳承創新在現代。”米烈漢表示,癭病包括了現代醫學單純性甲狀腺腫、甲亢、甲減、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等。癭病的病因也與體質因素有密切關系。
情志內傷。由于長期憤怒憂思,使氣機郁滯、肝氣失于條達,氣滯痰凝,壅結頸前,形成癭病。
飲食及水土失宜。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水土失宜,一則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二則影響氣血正常運行,痰氣郁結頸前則發為癭病。古代癭病分類中就有石癭、泥癭,均與飲食有關。
體質因素。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密切相關,遇有情志、飲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氣郁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變化,故女性易患癭病。素體陰虛之人,痰氣郁結后易于化火,更加傷陰,易使病情纏綿。
米烈漢表示,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脈瘀阻,以致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部分病例由于痰氣郁結化火,火熱耗傷陰津,而導致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其中尤以肝心兩臟更為突出。癭病初起多實,病久由實致虛,尤以陰虛、氣虛為主,以致成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甲狀腺常見疾病,米氏流派有四個名湯,即米氏消癭湯、調中益氣湯、亞甲消毒湯、行氣消癭湯。”
米氏消癭湯治甲亢。甲亢的發生與遺傳、自身免疫、環境因素有關,臨床癥狀為癭部腫大、胸悶不舒、煩躁易怒、五心煩熱、不寐多汗、消瘦乏力、脅肋脹痛,或心悸手抖,或兼脘腹脹痛、喜歡唉聲嘆氣等,應疏肝清熱、軟堅消癭,可用米氏消癭湯。方藥組成:柴胡、白芍、三棱、莪術、青皮、制香附、陳皮、枳殼、川芎、甘草、郁金、夏枯草、貝母、煅牡蠣、玫瑰花、合歡花。煎服方法:每劑加水400毫升,大火煮沸,文火煎煮30分鐘,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400毫升,取汁200毫升,兩煎混合。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本方主治由情志不調、肝郁氣滯、痰瘀互結所致之癭病。
調中益氣湯治甲減。甲減,臨床表現為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情緒低落、記憶減退、手足腫脹、吃不下飯、顏面及眼瞼水腫,或嗜睡或月經不調,應健脾益腎、行氣散瘀,可用調中益氣湯。方藥組成:炙黃芪、白術、陳皮、柴胡、升麻、人參、炙甘草、當歸、仙靈脾、巴戟天、肉桂、香附、丹參、車前子。煎服方法同上。
亞甲消毒湯治亞急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自限性甲狀腺炎,多數患者患病前曾有呼吸道感染或腮腺炎感染的病史。其癥狀表現為發熱、頸痛、吞咽加重、心悸多汗、煩躁易怒、癭腫觸痛,或淋巴結腫大、舌紅苔黃或少苔,應清熱解毒、行氣消腫,可用亞甲消毒湯。方藥組成:金銀花、野菊花、地丁、柴胡、枳殼、白芍、香附、陳皮、蒲公英、生地、丹皮、貝母、玄參、生石膏、甘草。煎服方法同上。本方為熱毒內盛、肝氣郁滯而設,此乃感受外邪、內生熱毒、肝氣郁滯、氣機失調而致。 行氣消癭湯治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變、炎癥、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甲狀腺結節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多發結節比單發結節的發病率高,但單發結節甲狀臟的發生率較高,可用行氣消癭湯(顆粒)。方藥組成:柴胡、川芎、白芍、陳皮、木香、青皮、枳殼、瓜蔞、土貝母、牡蠣、夏枯草、甘草。煎服方法同上。此病以女性居多,女子以血為先天,又有其生理特殊性,情志不暢易致氣滯血瘀,聚液生痰,故應行氣活血、化瘀消痰為主。諸藥同用,共奏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之功。
編輯:劉燕
原標題:四個名湯治甲狀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