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走進河北省阜城縣本齋紀念園的八路軍回民支隊烈士陵園,蒼翠的松樹掩映下,88位烈士長眠于此。


今年67歲的王志杰是阜城縣古城鎮紀莊村村民,回民支隊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從1942年王志杰的父親王夢北埋葬88位烈士到現在,父子兩代人已接力守護整整80年。



王志杰在打掃回民支隊烈士陵園。新華社記者 馮維健 攝


1942年,侵華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起猛攻,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回民支隊在阜城縣高莊村和紀莊村打響突圍戰。“這場戰斗中共有88名戰士犧牲,他們中年齡最大的30歲,最小的13歲。”王志杰說,戰斗結束后,父親王夢北和鄉親們一起將88位烈士掩埋。


后來,馬本齋將軍返回紀莊村,為烈士舉行集體葬禮,建立烈士陵園。當天,王夢北向馬本齋將軍當面承諾“誓死看護陵園”。


1979年,王夢北突發中風,半身不遂。回家照顧父親的王志杰發現,老人一直牽掛著他畢生守護的烈士墓。


“我幫著除草,父親就在一旁靜靜地坐著。”王志杰說,此后的10多年里,父子倆就用一輛舊三輪車往返墓園和家中,直至父親去世。


“人們能記住英雄,這是我最感動的事。”王志杰說,每年烈士紀念日,前來祭拜的人增多,他就當起義務講解員,有時一天要講七八遍。


王志杰向小學生講述烈士故事。新華社記者 馮維健 攝


“不能讓英雄的事跡長埋于地下,要讓后人記住他們的名字。”2012年,王志杰開始為88位烈士尋親。他根據父親在世時整理的《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高紀莊戰親歷記》中的線索,走訪參加此次戰斗的老前輩和家屬,先后十幾次前往衡水、滄州、保定等地尋找消息,雖遇到不少困難,但從未放棄。


王志杰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表格,表中詳細記錄著10年來他找到的烈士姓名和故鄉,而“烈士楊略”一行卻打了兩處括號,標注著不同的化名。


原來,為了革命工作,楊略多次改名,參軍之前叫楊貴鎖,在區小隊戰斗時叫楊心田,直到擔任回民支隊干部才改名楊略。“雖然楊略的故鄉離犧牲地只有120公里,但尋親過程中我們多次核對,才找到他的后人。”王志杰說,在已經找到名字的烈士中,像楊略這樣多次改名的有6個。


目前,王志杰已經找到了50名烈士的姓名和家鄉,有18名烈士只查到了姓名。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