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邑縣肖橋頭鎮,兩萬畝“旱作雨養”高粱成熟,一片片鮮紅誘人、顆粒飽滿的高粱穗傲立枝頭,染紅了田野,映紅了農民的笑臉。該鎮抓住連晴高溫天氣的農時,組織收割。在廣闊的高粱地里,一臺臺大型收割機轟鳴著,豐收的畫卷徐徐展開。


圖為肖橋頭鎮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高粱。劉玉榮 攝


“旱作雨養”項目,將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水澆地變為旱作雨養農田,引導農民種植抗旱雨養作物,實施抗旱保墑耕作方法,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變灌溉高產種植為適水高效種植。


高粱是適合“旱作雨養”的農作物。它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損耗少,在土壤水分比較缺乏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吸收水分。它可以在干旱的時候暫時進入休眠狀態,停止生長,等到有水分時再恢復生長。


近年來,肖橋頭鎮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廣旱作雨養項目,著力提高生態承載力,減少地下水開采。2018年,河北省將該鎮2萬余畝農田納入旱作雨養項目。肖橋頭鎮調研發現,該鎮旱作雨養區的村民自行種植耐旱農作物,收入不高,銷路不好。他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去阜城縣等地考察,探索出旱作雨養項目和土地流轉相結合的新模式。今年初,肖橋頭鎮幾次派工作人員去貴州茅臺集團洽談,達成收購該鎮兩萬畝高粱釀酒的協議。該鎮全力推進農業產業調整結構,引導農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將旱作雨養項目區的2萬余畝耕地,全部統一流轉種植釀酒專用高粱,每畝地農戶可獲得流轉費480元、村集體可獲得20元。


圖為肖橋頭鎮旱作雨養項目區成熟的高粱。陳康 攝


肖橋頭鎮在調優種植結構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節水抗旱農作物,不僅鞏固了旱作雨養項目,還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和農戶增收,實現了多方共贏。西桑村村民滕可心說:“今年春天,鎮里跟俺算經濟賬,幫俺把土地流轉出去種高粱了。每畝地有流轉費480元、旱作雨養補貼500元,共能收入980元,比原先種小麥、玉米收益高不少。更主要的是,俺能騰出時間出去打工。這樣又能掙不少錢。”青冢村種植大戶王留常,流轉3000多畝耕地種上了高粱。他說:“種高粱省力省事,有鎮里保障銷路,減去各種費用,平均每畝能收入700元。”


在該鎮指導下,高粱基地在“耕、種、防、收”等環節全程采用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現代化程度。該鎮呈現出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該鎮已出動各類大型機械20余臺,預計10天左右將兩萬畝高粱收割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