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縣是河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該縣積極探索“3281”托管體系,穩步推進小麥玉米主要農作物生產全域土地托管,激活農業生產要素,激發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活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運營模式:三二八一。整合三支隊伍。即農民種植合作社、農機農民合作社和無人機飛防合作社。全縣共有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1096家,注冊社員69800多人。農機農民合作社51家,注冊社員2000余人。無人機飛防合作社5家,注冊社員40人。農民種植合作社主要負責種、藥、肥、水管理方面的托管服務;農機農民合作社主要負責耕、播、收等農機作業方面的托管服務;無人機飛防合作社主要負責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托管服務。三支隊伍,三位一體,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即發揮了專業隊伍干專業環節的優勢,又避免了合作社重復投入。定制兩種模式。即農業生產全托管模式,包括農資購置、統防統治、機耕機收等農業生產全鏈條服務,目前該縣全托管面積已達16萬畝。農業生產半托管模式,根據農民個性需求,進行“私人”訂制,對農民干不了、干不好的薄弱環節進行托管,目前半托管面積已達28萬畝。兩種托管模式涵蓋該縣阜城鎮、崔廟鎮等9個鄉鎮,服務面積可達69.6萬畝次。做好八個環節。即:種、藥、肥、水、耕、播、防、收。其中,種子、農藥和化肥環節既是購買服務又是技術指導服務,灌溉、耕地、播種、防治和收獲等五個環節是作業服務。合作社在開展托管服務時,做到“六統一嚴”。即統一購置農資、統一測土施肥、統一節水灌溉、統一防治作業、統一產值保險,嚴格服務質量。在“自愿加入、退出自由”的前提條件下,讓農戶明明白白“消費”、清清楚楚“收益”、安安心心“托管”。健全一個體系。以縣內5個國家糧食儲備庫為依托,以阜星現代農業園區為龍頭,以20個糧食收購站為網點,對農民夏糧、秋糧進行烘干、儲存、收購提供支撐,減輕農民曬糧、存糧負擔,打通農民增收的最后1公里。


運營機制:三級保障。該縣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成立了推進土地托管工作領導小組,縣政府主管副縣長任組長,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各鄉鎮也成立了相關組織,明確專門人員負責該項工作,做到縣鄉村三級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土地托管服務工作,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土地托管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落實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土地托管的全域性穩步推進提供了制度保證。鄉鎮通過召開政策培訓會、工作動員會等形式,提高鎮村干部對土地托管的正確認識。通過召開政策宣傳會、座談會、發放明白紙等形式,對土地托管政策進行廣泛宣傳,讓農民認識到土地托管的好處。在抓好政策宣傳、組織發動的基礎上,村兩委負責對合作社進行對接,各戶與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簽訂委托協議書,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再與開展托管服務的合作社簽訂托管合同。各村成立土地托管質量監督小組,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和種地的行家里手擔任質量監督員,對合作社托管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運營效果:優勢凸顯。一是促進了農民增收。在土地托管服務中,合作社在農資生產廠家直接統一進貨,減少了中間環節,同時由于科學施肥、施藥,降低了生產成本,以上兩項每畝每年可減少農資投入50元左右,全縣累計減少投入2600萬元;耕、種、防、收四個環節的農機作業、飛防作業每畝可節約支出25元,全縣累計減少支出1300萬元。二是推動了綠色發展。使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提高了防治效能,減少了農藥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精準施肥,小麥、玉米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改變了過去盲目過量、不均衡施肥的習慣,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達到節肥增產增效。2021年,全縣化肥、農藥使用同比減少5.5%,小麥秸稈還田率100%,玉米秸稈還田率達到85%以上。三是促進了鄉村振興。大力推廣土地托管服務,由合作社提供種、藥、肥、水、耕、播、防、收等環節托管服務,待作物收獲后,在第三方和農戶的監督下,核實產值,按協議價格和收益結算給農戶,超出的產值由農戶、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按一定的比例分享成果。目前,最低協議產量為小麥900斤/畝,玉米1200斤/畝,超出協議的產值按照30%分成給村集體經濟組織,2022年全縣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增加土地托管收入350萬元,可使34個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18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馬通